召喚之三國霸業 第0558章 許攸獻計_頁2
更新:08-07 21:18 作者:雪戀1988 分類:軍事小說
&果我們連橫成功,天下則以黃河為界,分成兩大勢力。一大勢力是河北李翊,一大勢力是以大人為首的黃河南部州郡聯軍。如此一來,李翊優勢盡喪,敗亡之期指日可待。」
&力連橫,打擊合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各方勢力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利益,在我們實力不夠強大的情況下,他們很難相信我們,更難徹底背棄天子和李翊為敵。說句實話,很多勢力,比如劉表、劉備、公孫瓚、袁術等人可能腳踩兩隻船,既不得罪李翊,也不得罪主公,以便靜觀時局變化,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以,要想連橫成功,關鍵是實力,要最大程度地保證各方勢力都能受益。如何在削弱李翊的實力的同時,又能最大程度地保證各方勢力受益?」
&變爵制,分封公侯。」許攸此言一出,滿坐皆驚。
漢朝承秦制,實行二十等爵制度。第十九等關內侯和第二十等徹侯最為顯赫。(漢武帝時為了避諱,改「徹侯」為「列侯」。)
在秦之前的兩周時期,實行的是五等爵制度,即公、侯、伯、子、男,統稱諸侯。諸侯有食邑,在食邑的土地上(即諸侯國)行使軍政大權。
到了戰國時,各國紛紛變法。秦自商鞅變法後,定二十等軍功爵制度。這個制度一直延用至今。
漢高祖建國時,吸取了秦亡的教訓,實行封建與郡縣並行的政策,大量分封自己的親屬為封國的國君。這些國君有土地的使用權,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行使軍政大權。他們相當於兩周時期的五等爵諸侯,但這些封國的國君只能稱「王」。二十等爵中的列侯,在名義上也相當於兩周時期五等爵中的諸侯,但他們只食封邑,沒有軍政大權。
漢高祖曾令眾臣設誓:「非劉姓不得封王,非軍功不得封侯。」可見「王」、「侯」兩爵的尊貴。這裏的「侯」,就是指二十等爵制中的關內侯和列侯。
由「七國之亂」到漢武帝集權後,封國的「王」逐漸失去了諸侯地位。同時間,由於戰爭多,因軍功而封侯的人也非常多,關內侯與列侯站滿了朝堂,這是武人最輝煌的一段時期。
與此同時,還發生了一件和侯爵有關的大事。
漢武帝將列侯與三公重臣聯繫了起來。若被拜為三公的朝中大臣,還沒有列侯爵位的,則立即被賜封為第二十等列侯。
漢武帝的這一封賞行為,卻被後世當作一種慣例制度沿襲了下來。
漢武帝在位時,關內侯與列侯的分封,還是較多的按軍功來賞賜。但在「武」功之外,憑「文」功而封侯的大臣也在逐漸增多。到了昭宣中興,尤其是漢宣帝在位時,地方官吏憑藉「文」功政績得以封侯的情況,一時達到了極致。
昭宣中興之後,國勢日下,外戚宦官相繼擅權。這些人大量私封自己的親信子弟為侯,外戚更是一門數侯,而中官一日數侯者也是屢見不鮮。關內侯與侯爵隨即不再尊貴。
特別是到了後來的漢桓帝以及漢靈帝時候,天子開始賣官鬻爵,斂錢之風愈演愈烈,關內侯與列侯多如牛毛,越封越賤,徹底不值錢了。
許攸看着袁紹,非常得意的說道:「朝廷的官職畢竟有限,現行的二十等爵位又不尊貴。在這個關係社稷存亡的時候,朝廷應該修改封爵制度,恢復兩周時期的五等爵位制。在現行二十等爵制度上,另外再加上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二十等爵位制和五等爵位制同時實施,互為補充。凡州郡大吏建有文武功勳,在無官可升的情況下,除了增加俸祿外,更應該賜高等爵位,從而激勵各地州郡大吏為穩定社稷,中興大漢而浴血奮戰。」
許攸再度摸了摸自己的長鬍子,笑道:「當然了,此時我們要求朝廷改變封爵制度,目的不是為了激勵大家多建功勳,而是為了削弱河北實力,打擊李翊的合縱之策。」
五等爵位制的關鍵不是爵位的尊貴,也不是封邑的多寡,而是世襲行使封邑之地的軍政大權。僅此一點,就能讓各地州郡大吏趨之若騖。
最後,許攸一拍巴掌,大聲道:「各地州郡大吏聯名上表後,河北隨即就會陷入混亂。」(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