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真相集 第十七集 貫高行刺_頁2
更新:10-15 06:03 作者:背砍刀詩人 分類:軍事小說
信拜受詔書,入於內室,對心腹侍臣說道:漢帝裁弱異姓諸王,孤將危哉!
侍臣:是也。楚王為漢室立下蓋世功勞,且被降職奪封,況大王乎?
韓王:此言何意?
侍臣:世人皆知,楚王與丞相蕭何交情莫逆,且是被其所薦,方得拜將。大王則是軍師張良公力保,方得為王。蕭何見在朝廷,尚不能保楚王,況張公已逝乎?
韓王:卿言甚是有理。然則我將奈何?
侍臣:若依臣計,不如乾脆造反。
韓王:以楚王之能,且為劉邦所擒。憑我弱韓之力,豈是漢帝對手?
侍臣:漢帝命大王徙邊,則何不要求再往北境,虛以抗擊匈奴為名,實與匈奴聯手?
韓王:此計甚妙!卿之智謀,不弱於張子房也。
計議已定,於是上書:韓國易被匈奴入寇,晉陽相去邊塞甚遠,臣請治馬邑為都。
漢帝未知其心懷反意,反而喜慰誇讚,當即許之。
韓王信大喜,因而遷都馬邑。一面招兵買馬,積草囤糧,意欲反漢自立。
諸王列侯皆已受封,高祖復又下詔,命評定最高元功諸將位次。諸將皆奏:
平陽侯曹參,大戰數十,小戰不計,身被七十餘創,攻城略地,功勞最多,宜居第一。
關內侯鄂千秋力爭:群臣之議,皆為誤解。
漢帝劉邦:卿何以言此?
鄂千秋: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耳。皇上與項王相距五歲,失軍亡眾,數度跳身遠遁,全賴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充。皇上雖無詔旨,輒有數萬徒眾送出關中。又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數亡山東,蕭何常保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駕乎於萬世之勛哉!臣謂當蕭何第一,曹參次之。
漢帝贊道:此論甚善!
乃評定丞相蕭何為建國首功,悉封蕭何父子兄弟十餘人。更益蕭何食邑二千戶,特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因鄂千秋食邑安平,特加封為安平侯。
只因漢帝悉除秦朝苛儀酷法,化繁為簡,群臣便皆不依禮法,常飲酒爭功,醉後妄呼,竟至在大殿中拔劍擊柱。漢帝不勝其煩,愈益厭惡。儒士叔孫通猜知帝意,於是進言。
叔孫通:為將者攻城略地,陛下可仗其蕩平天下,但未可使之治國。儒者難與進取,但可與守成。臣請陛下詔准,徵聘齊魯諸生,與臣門下弟子,共起朝儀,以規尊卑上下。
高祖甚喜,問道:繁文縟節,得無難乎?
叔孫通: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不難,不難!
漢高祖:卿可試為之,需令百官易知,度其所能行者為之。
叔孫通領諾出宮,乃親往齊魯,徵召魯國諸生三十餘人,至朝中制定禮樂。魯國儒生皆喜而從之,惟有兩生不肯應徵。
二儒生: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漢其能國祚恁久乎?公去矣,無污我禮樂!
叔孫通:公等真乃鄙儒也,不知時變。
遂與所征三十人西歸,還至長安。於是召集朝中學者與弟子百餘人,以綿蕞為席,就野外演習朝規禮儀。月余之後,請高祖到野外試觀。
漢帝觀禮大喜:如此之便,我能行之。
便下詔旨,令為群臣規制,漢禮乃成。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三年。
劉邦命在都城長安西南角,於秦王章台基礎上修建未央宮,又稱西宮。
宮殿建成之後,便自櫟陽遷都長安。
畫外音:未央宮乃君臣朝會之地,約佔全城七分之一面積,較長樂宮稍小,但建築壯麗宏偉,則有過之。四面修建宮門各一,唯東門和北門有闕。宮內有殿堂四十餘屋,並六座小山及多處水池,大小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