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雲隱錄 第兩百零六章 邊境不穩_頁2
更新:11-28 17:21 作者:天涯逢緣 分類:其他小說
/p>
囚車離開時,許多居民哭着送別,他們深知中原的習慣,這位王怕是凶多吉少。
果然,囚車一到西域都護府,但欽立即斬殺了車師後王。
王的兄長聞訊,悲憤交加,帶領國中兩千多居民和大量牲口,舉國投降匈奴。
單于正因前事惱火,見此情景,偏要違反與新朝的約定,不僅接納了車師後王兄的投降,還派兵與其一同返回車師地區。
同時,車師國分出的另一個小國——車師後成國。
九月,匈奴攻殺了後成國的首領「後成長」,還擊傷了西域都護司馬。
匈奴來勢洶洶,而戊己校尉刁護又恰逢病重。
為了防備匈奴進攻,他派遣屬官屯兵各處。
然而,陳良、終帶等四人卻覺得形勢不妙,擔心西域在匈奴的壓力下背叛,到時他們將孤軍奮戰,死於戰事。
再加上他們對王莽登基的不滿,便謊稱匈奴來襲,率領軍士沖入戊己校尉府,將刁護及全部男性親屬殺光,挾裹着女眷兒童及其他官吏家屬兩千多人,打出「廢漢大將軍」的旗號,向北逃入匈奴。
陳良、終帶在匈奴被委任為烏賁都尉,住在烏珠留單于處,常伴單于左右,得到了信任。
匈奴屯兵朔方的挑釁和陳良等人的叛亂,讓王莽不得開始不正視邊境問題。
他未曾料到,更換一枚印章竟會引發如此多的麻煩。
他堅信將「四夷」降格並無不妥。
新朝的自己都取消了王號。
按照五等爵制,皇子只是公爵,高官也只是侯爵。
西域的城邦更是遠不如中原的縣大,降為侯有何不可?
然而,儒家今文經學卻持有不同的觀點。
他們認為「異內外」,即文明與野蠻有內外之別,華夏文明高於夷狄野蠻。
新朝雖比漢朝更「文明」,比匈奴自然更不必說。
在匈奴印章上加一個「新」字,本意並非要高其一頭,而是希望文明的新朝能引領野蠻的匈奴一同奔向文明。
建立符合儒家理想的國際秩序,本就是新朝改制的重要一環。
其實,早在漢宣帝時期,朝廷就曾爭論過對匈奴的禮儀。
當時呼韓邪單于來朝,丞相黃霸等人主張以諸侯王禮儀對待匈奴,位次在諸侯王下。
然而,太傅蕭望之據理力爭,認為不可。
他提出兩點理由:
一,是匈奴雖與漢朝關係友好,但本質上是「敵國」,應以獨立國家相待,不能以臣下之禮待之。
二,是若將匈奴視為臣屬,將來關係一旦惡化,漢朝將陷入被動。
以兄弟之國待之,則無此憂慮,更能凸顯華夏的文明。
蕭望之的觀點最終被漢宣帝採納。
而王莽卻推翻了這一政策,回到了當年被否決的意見上去。
於是,蕭望之的預言不幸言中。
匈奴的兵馬已經壓境而至,北方邊境幾十年的安定被打破,百姓開始逃亡內地。
西域也出現不穩的徵象,西域都護但欽已上書提醒,匈奴南將軍有可能入侵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