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文魁 第三十二章、唯才是舉_頁2
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是勛還沒回答,旁邊兒陳禕先說了:「子京博聞強記,應漏。」
這篇文章,史稱《求賢令》,曹操首次提出「唯才是舉」的口號,要求各地舉薦賢才,不必拘泥道德品質、士林風評,光看有沒有本事就成。在原本的歷史上,此令頒佈於建安十五年,對應這條時間線,那應該是明年的事兒。不過歷史已經改變,曹操的勢力膨脹速度增快,所以人才匱乏,這道旨令也就提前三年出台啦。
不過隨即陳群建言九品中正,是勛創建科舉,倒是比較圓滿地解決了人才匱乏問題,為此曹操會不會再跟原本歷史上似的,數年後再下《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和《舉賢勿拘品行令》,那就不好說啦。
魏諷所以背誦曹操這篇《求賢令》,他所提出的問題是:「我漢以孝治天下,天子之號冠矣(漢朝皇帝的諡號大多帶個「孝」字。如孝文皇帝、孝武皇帝、孝靈皇帝。等等)。且重道德。故孝武皇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子廉吏,用之於今……」說到了中正制也好,科舉制也罷,那只是魏國的仕宦新規而已,正經漢朝仍然由各地方長官推薦孝廉、茂才,作為取士的主要途徑「蓋孝子孝於親,斯能忠於君。廉吏恪於身,斯能勤於事。今魏王但唯才而舉,不及道德,悖祖宗之法,棄儒門之教,其乃不可乎?是公時為魏之公卿,闔諫阻之也?」
士人是講道德的,國家用吏更講道德,有才無德,恐怕難以忠君。難以愛民,可是曹操卻提出來「唯才是舉」。違背了這一傳統原則,你當時身為魏國重臣,怎麼也不加以勸阻呢?
是勛聽了這話不禁就是一愣啊,心說你丫真是在史書上留下過名字來的那個魏子京嗎?這種問題旁人都可以提,就你提出來……我怎麼覺得怪怪的?
魏諷其人,確實見諸史冊,雖然筆墨不多,但因為事跡頗為驚悚,又多疑點,所以是勛還有點兒印象,略微琢磨一下,就回憶起來了。據說此人在關東「有重名,自卿相以下皆傾心交之」,因此受到鍾繇的推薦,被曹操任命為西曹掾。然而當曹操遠征漢中,與劉備鏖戰的時候,魏諷卻在鄴城陰謀叛亂,只是為同黨所告發,遂被留守的曹丕所殺。
其實是勛沒記住,那個告發魏諷的同黨,時任長樂衛尉,名叫陳禕……
魏諷一案存在着諸多疑點,後世也因此產生過不少揣測。疑點之一,他小小一個西曹掾,無兵無勇,難道就想光靠着「重名」來奪取鄴城嗎?這不是扯淡的事兒嘛。故此後人懷疑,魏諷實受鎮守荊州的劉備將關羽唆使,欲與之南北呼應也。
其次,魏諷案牽扯到了很多年輕官僚,包括王粲的兩個兒子、劉廙之弟劉偉、張繡之子張泉,以及荊州大儒宋忠之子,這些傢伙最終全都掉了腦袋。《王粲傳》引《文章志》說:「太祖時征漢中,聞粲子死,嘆曰:『孤若在,不使仲宣無後。』」《劉廙傳》說:「魏諷反,廙弟偉為諷所引,當相坐誅。太祖令曰:『叔向不坐弟虎,古之制也。』特原不問。」
有人揣測,這些官二代的父兄都曾仕於荊州,所以鎮守荊州的關羽才能通過魏諷來策反他們。可是要再往細了琢磨,張繡本是獨立勢力,他兒子的政治傾向就絕對不可能跟劉表舊臣的王粲子、宋忠子等相類。而且據說出身譙縣的騎將文稷之子文欽也曾涉案,被下獄嚴刑拷打,最終還是曹操念在文稷多年相隨、勞苦功高的份兒上,才免其一死文欽可跟荊州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因此又有人猜測,這不過是曹丕為清洗反對派而一手製造的冤案罷了,他不但因此殺了上千人,還迫使鍾繇、楊俊等在任官員去職,就此徹底鞏固了自己繼承人的地位……
估計這條時間線上,不會再出現魏諷謀反事啦,一則曹操的大本營已不在鄴,二則荊州早落手中,三則麼……張繡還沒掛呢,王粲也跟歷史上不同,娶了蔡文姬為妻,目前所生一子一女,就沒倆兒子。
問題是根據各書記載,魏諷此人雖然「有惑眾才」,卻為有識之士如劉曄、傅巽、劉廙等人所貶斥,劉廙就曾經告誡兄弟劉偉說:「吾觀魏諷,不修德行,而專以鳩合為務,華而不實,此直攪世沽名者也。」你少跟他來往。也就是說,這傢伙浮華輕狂,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