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務正業 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明,欣欣向榮,蒸蒸日上!_頁2
更新:11-14 08:09 作者:吾誰與歸 分類:科幻小說
王謙搞得華陽學府慘案,劉綎可是劊子手之一,劉綎不走,這些望族就會怕,怕,就對了,這就是朱翊鈞的目的,必須要清丈還田。
劉綎很能打,是戚繼光離京、李成梁養寇自重之後,最能打的那幾個之一,朱翊鈞倒是非常好奇,李如松和劉綎,到底誰更厲害,都是年輕將領里的人傑。
當然,這倆人,朱翊鈞一個也打不過,他還是心裏有數的。
徐渭,大明長崎總督府總督,孫克毅松江孫氏前掌舵人,現在長崎市舶司市舶使,掌管長崎到大明的商舶往來和貨物調度,以及徵稅的都餉館,長崎市舶司去年送到京師的稅金為十二萬兩,總督府送到大明的倭銀,為一百五十七萬兩。
十二萬的稅金,自然不能和松江市舶司的一百二十三萬銀、福建市舶司的七十二萬銀相提並論,但作為建立在敵人地盤上的總督府,存在的意義,遠大於稅金。
徐渭和孫克毅帶着極為忐忑的心情,回京述職來了,長崎總督府的一切,都交給了首里伯陳璘打理,陳璘帶着五艘五桅過洋船,到長崎進行武裝巡邏,威懾倭寇,才讓二人有了離開的契機。
水師總兵、番都指揮、首里伯陳璘的首里,是原來琉球國的都城,首里府。
徐渭在京師的時間很久,長達七年有餘,只不過記憶非常不美好,他這七年一直在天牢裏住着,他在天津衛上岸的時候,看着極其繁華的天津港,心中感慨萬千,大明在開海的發展中,有些矯枉過正了。
天津衛塘沽港,因為渤海冰封的關係,所以並不是一個國際港,更像是個溝通國內的港口,但即便是塘沽港,也有一座萬國城,這座萬國城雖然不大,但裏面有些波斯、紅毛番、倭人的商賈。
從完全封閉,到完全開放,轉變的速度之快,讓徐渭心中陰雲密佈。
矯枉者必過其正,這是政治的基本邏輯,徐渭非常明白。
「以前這裏就是個漁村,我從京師出來之後,行至這裏,餓殍遍地,現在繁花似錦。」徐渭對着孫克毅說起了過往,這是他第二次到天津衛,上一次他剛被放出來,從這裏去了遼東,他用四個字形容了當初的破敗。
餓殍遍地,就是餓死的人,走一段就能看到,這四個字是大亂之世的徵兆,彼時的徐渭極為擔憂,天下恐有大亂。
京畿、北直隸因為兩次入寇,人口銳減,耕地荒蕪,入眼皆是暮氣沉沉,現在一切都是欣欣向榮。
「我第一次來天津衛是開着畫舫來的,陛下來天津衛接俞帥回京,那次畫舫被陛下給抓了個正着,我還驚慮了許久,生怕招惹到了天怒。」孫克毅也來過天津衛,天津衛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大到了孫克毅完全認不出這裏來了。
徐渭笑着說道:「那我考考你,你覺得這裏的繁華,是因為什麼?」
「開海?學生愚鈍。」孫克毅立刻回答道。
「是亦不全是。」徐渭向着會同館驛走去,對着孫克毅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這種繁華,自然是因為開海,天津衛作為大明京師海上的門戶,隨着開海政令推進,天津衛越來越重要,而另一方面,也是徐渭認為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清丈還田的影響,大明的百姓是極為勤勞的,只要有塊兒地,就可以活下來。
或者說,張居正新政,是一切的基礎。
考成法、設時設限、草榜糊名、底冊填名,讓大明的行政力量從灰燼中涅槃重生,而清丈還田,是補充國之根本之法,振武強兵給武將事權,是給大明這艘大船增添壓艙石,而整飭學政,是清朗風氣,是教化之功。
生產是人改變自然,主語是人,如果沒有人,再多的生產資料,再多的生產工具,也沒法生產。
行政力量的恢復,人口的恢復,才是皇帝意志能夠得到貫徹的原因。
「謹受教。」孫克毅聽明白了徐渭的道理,陛下和先生的新政殊途同歸,又互相補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這便是文人常說的君聖臣賢。
徐渭和孫克毅從天津衛入通州,自朝陽門入京師,在會同館驛下榻,會同館驛,人員流動極大,消息也最為便利。
徐渭和孫克毅洗漱了一番,還沒休息,就收到了請柬,顯然有很多人想跟長崎總督府的總督溝通一二,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