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國師 第130章 大河文明_頁3
更新:01-17 11:48 作者:西湖遇雨 分類:科幻小說
來,倒也不算困難,只是平常的詞語換個說法嘛。
朱高煦忍不住問道:「社會的組織程度過高也是壞事嗎?」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姜星火今天似乎特別愛引用這些短句俗語。
「季風氣候與大河文明相輔相成,黃河流域誕生的華夏文明,就是典型的大河文明。而季風與大河加起來,就必然會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大河會因為季風的降水量變化而乾枯或泛濫。」
「天然的大河是無法避免這個問題的,因此只能依靠人工修建水利設施,否則農業生產就會完全看天吃飯,極為不穩定。」
「而華夏文明的高社會組織度,最初,就來源於人們自願或是非自願地修黃河。」
說到這裏,姜星火似笑非笑地看了兩人一眼。
當初兩人在玩遊戲的時候,面對「是否修黃河」這個選項,可是做出了背道而馳的抉擇。
李景隆臉皮厚,倒也沒什麼表情,反倒朱高煦並沒有多少得意的神色。
姜星火也只是看了兩人一眼,旋即繼續說道:「季風氣候的旱澇災害頻發刺激了大型水利設施建設和大河泛濫的治理需求。」
「而這就要求需要有大量的勞動力,在有序組織的情況下分工配合、共同協作。很顯然,面對大河泛濫這種時時刻刻危機農作物產量乃至農人自身的生命安全的自然災害,相對於更加低效協商體制,更加高效的集權體制才能發揮所需的作用。」
「也正是因為如此,集權體制才成為了華夏文明的主流,那麼集權體制又反過來要求農人安土重遷,不要隨意流動,這樣集權體制才能發揮最大的威力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士農工商里,商被排在了最後,因為商最不利於集權體制的穩定。」
姜星火做了個小總結。
「總而言之,地理環境決定國家精神特質,以華夏來舉例,便是由於大河文明與季風氣候相輔相成,而這種結合又註定了水旱災害頻繁,文明早期需要有組織地召集勞動力修建水利工程,促進了集權體制的產生,而集權體制的產生又反過來讓勞動力安定在田地上,抑制了重商習慣的產生。」
朱高煦連忙問道:「沒有辦法可以破解嗎?或者說,重商一定會導致集權體制土崩瓦解嗎?」
朱高煦還惦記着自己揚威海外,立下不世之功的計劃呢。
這個問題,也讓密室里的幾人豎起了耳朵。
譬如朱棣,他就非常地關心這個問題。
因為他們都清楚,事情肯定是有好處就有壞處的。
下西洋,好處就是能團結諸藩勛貴,讓他們有新的地方去發力,去爭奪功勳和財富,同時海外貿易也能為國家帶來海量的財富。
有了財富,心氣極高的朱棣,才有基礎去實現自己的文治武功,成就自己的永樂盛世。
否則,那就真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能從老百姓這塊石頭裏榨油了,那又無疑是在自掘墳墓。
另一點,則是通過下西洋,朱棣能夠培養脫胎於傳統勢力的新的利益階層,而這股新的利益階層,在最初,肯定是受他掌控,能夠大力支持他的,有助於朱棣擺脫以建文舊臣為主的文官士紳階層的束縛。
但朱棣也知道,下西洋的好處這麼多,不可能沒有壞處。
這個壞處,就是像自己的二兒子所說的,下西洋會培養重商習慣的形成,而商業貿易總是需要交流的,也就意味着傳統的安土重遷的農業基礎會被動搖,整個國家賴以維繫的集權體制,是否也將動搖? 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反而會影響他們老朱家的統治。
之前朱棣曾經設想,只由皇室出面,以皇室的名義下西洋,但現在既然採納了姜星火的建議,綁架了諸藩和眾勛貴一起下西洋,那麼這個雪球,肯定是會越滾越大的。
所以,動搖集權體制這個問題即便暫時不會產生,將來也會產生的。
在某些點上,朱棣跟他爹朱元璋一模一樣,從來都沒有指望後人智慧的習慣,都想自己把事情給解決了,規矩給定下來,免得後世兒孫太廢物解決不了。
或者說,這也是「能力越強,責任感越大」的某種體現吧。
而新歪脖子樹下,姜星火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