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無法無天 第二百六十章 工業的第一步,由此開始!_頁3
人就邊走蔡質就邊說。
武安煉鐵歷史能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當時以木炭為煉鐵材料,後來鼓風機發明,就以煤炭煉鐵。
只是煤炭含雜質頗多,主要是硫、磷,導致質量不佳,所以大宋的鐵器質量不是很好,史料記載「極脆易折」。
賈昌朝就曾經說過「造之不精,多脆狀」。
沒辦法,其實到宋朝以後,煤炭就已經成為了主要煉製方式,木炭的成本還是太高了,就必然會導致質量下降。
不過趙駿的貝斯韋空氣煉鋼法卻能完美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加入空氣,將鐵水中的硫和磷氧化成易於分離的氧化物,從而降低鐵水裏面的硫和磷,讓鐵變成鋼。
事實上貝塞麥轉爐煉鋼法和貝斯韋空氣煉鋼法本就是相輔相成,一個是能大幅度提高煉鋼效率,另外一個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鋼鐵質量。
眼下趙駿通過幾年的試驗,已經製作出了適用於這兩個辦法的鋼鐵轉爐,現在正是開始大幅度製造的時候。
一行人很快來到了鋼鐵廠,此時鋼鐵廠是建立在原來的冶煉廠上,受限於發展水平,肯定不是後世那種鋼鐵廠房,只是用夯土牆和磚頭壘砌。
甚至還有一些高爐直接就在室外擺着,下雨天的時候也只能用棚子遮起來。
看着很粗糙很簡陋,但這已經是現在最好的煉鐵廠。
趙駿到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已經搭建好,他環顧看向四周,煉鐵工藝依舊是宋代的高爐煉鐵法,用耐火的黏土製作成高爐,在裏面通過煤炭煉鐵。
他之前用木炭煉出正常的鐵,再用唐代的灌鋼法弄出大批鋼,然後再倒入模具當中,製作出轉爐出來。
整個過程在宋代的工藝完全不成問題。
畢竟宋代的模具製造工藝別說是轉爐,就算是幾噸重的鐵人都能製造,並且還栩栩如生。
而且貝塞麥轉爐的工藝也並不複雜,其實就是一個大鋼爐,兩側裝上槓桿輪。
煉製的時候將熔融狀態的鑄鐵從上方倒入轉爐中,然後通過底部的特殊管道向內部注入加壓的熱空氣。
熱空氣穿過鐵水,燃燒掉鑄鐵中的碳和其他雜質,使其變成鋼。
至於貝斯韋空氣煉鋼法就更簡單了,把原來的黏土耐火磚加入石灰石就行,完全沒什麼技術難度,缺的是被人發現方法而已。
趙駿那麼久才把東西搞出來,主要是他之前老早就離開了開封去地方巡視,於寶元二年年底才回到汴梁。
搞那個小鋼鐵廠只花了幾個月時間就把原理和工具全都製造成功,完全沒有難度。
此時一切準備就緒。
工廠里數百名工人都在外面夾道歡迎他。
趙駿四處掃視,覺得沒什麼問題,就問韓琦的侄子韓公彥道「你們試過了嗎?」
「已經試過了。」
韓公彥興奮地道「如知院說的那樣,只需要一刻鐘左右,就能將鐵水煉製成鋼!」
「嗯,開一爐試試。」
趙駿說道。
「開一爐!」
蔡質連忙下令。
頃刻間十多個工人就開始行動。
他們先來到一座高爐邊,往裏面開始加煤炭,然後拼命推動鼓風機。
大概30多分鐘之後,工人們從高爐里將大量生鐵扒出來。
實際上根據《天工開物》記載,從鐵礦石煉出生鐵的過程應該在6個小時左右。
但他們自然不敢讓趙駿等那麼久,所以在趙駿來之前,就已經先煉好了一爐生鐵,等趙駿到了之後再加熱就行。
大概幾百斤的生鐵被工人們用鋼框架住,然後用鈎索把鋼框四個角勾住,再通過一個高大的架子,利用滑輪原理,拉到了一個轉爐邊。
眾人再拼命拉動繩索,把鋼框抬起來,順利倒入轉爐當中。
此時生鐵溫度非常高,接着旁邊鋼爐的工人開始不斷拉動鼓風機,轉爐上方就像是火山噴發了一樣,咕嚕咕嚕地冒着火星子。
要不是拉鼓風機的工人頭上與兩邊有鋼板保護,恐怕都要被濺出來的火石給燙傷。
過了大概十多分鐘,轉爐完成了氧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