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大導演 第一百九十七章 萬事開頭難,拍科幻電影更難_頁2
去看了下兩個新房樓盤的建造情況後,吳淵就重新將生活重心,放回到了工作上。
對他而言,他的工作自然就是拍電影了。
《地心引力》的前期籌備,已經不能再拖了。
這部電影的製作周期,將會是吳淵目前拍過的電影裏最長的一部,也有可能在未來也會是最長的。
因為從2006年3月開始籌備,到2008年6-7月上映,這中間足足需要耗時兩年多!
需要這麼長的製作周期才能製作處這部電影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國內根本沒有製作這種科幻電影的先例。
一切都是無跡可尋的,別說什麼工業化了,就連原始的手工流水線都沒有。
所有電影裏需要出鏡的道具,都要找美工師來負責出畫稿,然後再找工廠定做。
美工師在舊時的好來塢,被稱為藝術指導。
但是經過了多年的發展,這個職位變成了影片背後的所有藝術部門的頭頭。
在好來塢,一部科幻或者奇幻、魔幻大片,是必然會有一個龐大的美工團隊支撐的。
藝術指導的負責人,是需要與導演以及攝影師,共同把握整部影片在畫面上的具體體現形式的。
換句話說,一部電影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好不好,藝術指導和導演、攝影師三方各承擔了三分之一的作用。
然而,如此重要的一個職位,在目前內地的電影行業是空缺的。
國內的劇組當然有美工團隊,但沒有專門搞科幻、魔幻、奇幻設計的美工團隊,只有做歷史電影方面的美工團隊。
怎麼去給《地心引力》找來一支好來塢級別的科幻電影美工團隊,就是吳淵目前需要搞定的事情。
他親自來到了國家航天局,從航天局這邊邀請了幾位年輕的專家作為藝術指導。
然後,他又靠自己的人脈關係,從《加勒比海盜2》的美工團隊裏,請了幾位有過科幻電影佈景經驗的美工師。
最後,則是大量的從國內的一些美術院校,邀請年輕的畢業生來填充基礎組員,勉強拉起了一支團隊。
這隻團隊由航天局的專家提供華夏、國際空間站的內景基礎參考資料,再由好來塢請來的美工師在這個基礎上,設計構建出近未來的,更符合電影畫面審美的模板樣本。
然後,從國內美院聘請來的普通團隊成員,再將其畫成一張張拆解開的設計圖。
有了一個個零部件的設計圖,吳淵才能拿去找一些與航天局有合作的工廠,製造出仿真的零部件。
是的,毫不客氣的說,吳淵到時候可以宣傳自己電影的搭景是「軍工」級別的!
最後,吳淵那支在《加勒比海盜》劇組進修過的道具組、佈景組,再用這些零部件於懷柔影視基地的攝影棚內,搭建出幾個空間站的內景。
公司的特效部門,則根據美工團隊提供的概念設計圖,製作太空外景的各種cg建模。
值得慶幸,吳淵選擇拍攝的是《地心引力》,不是《流浪地球》。
與《流浪地球》那龐大的工程量相比,《地心引力》只有幾個空間站室內的景需要還原搭建,室外的空間站外景和太空環境,全都要用特效cg畫面代替。
要是像《流浪地球》那樣,要搭建地下城、太空電梯、行星發動機等建築,怕是他用十年時間都不一定能完成從美工設計到各種景建成。
沒辦法,現在國內能勝任這種藝術指導、美工畫師以及模型師的專業人才還是太少了。
《流浪地球》在前期籌備之前,就做了3000張的概念設計,後面又跟進了8000張。
花了4年時間、做了11000張設計圖,才完成了拍攝前的電影世界設計和實景搭建。
相比較之下,吳淵的《地心引力》,估計只需要一兩千張概念設計圖。
即便如此,吳淵保守估計,光是畫好這些設計圖,他組建的這支美工團隊,就要花費半年時間。
這還沒算上公司特效團隊做外景、太空cg建模的時間。
然後再搭景,演員再進行一些航天員的訓練,年底《地心引力》能開機都算快的了,就算拖到明年才開機,吳淵也不感到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