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難情緣 849章品《維摩詰經》(7)_頁2
更新:10-22 09:49 作者:洪門十一少 分類:軍事小說
說。在這裏,佛將寶積提的問題二合為一,因為菩薩是未到地的佛,佛是已到果位的菩薩,所以就為他講成佛之路,也就是我們要學習修持的。下面講淨土之行。看到淨土就很容易聯想到流行的淨土宗,念佛法門。道理是相同,可是原則不同。一切佛法都是在修淨土,但是不要把淨土看成是一個土地或是世界或是國家,大乘佛法中淨土的觀念要搞清楚。什麼是淨土,什麼是佛國,不要被兩個字帶引到了形相的觀念,那就是埋沒了佛法的精神。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人們很容易把它想像成一個帝王統治國土的觀念。佛土、淨土換一個名詞來講,就是成了佛的境界。佛說,一切眾生就是菩薩的佛土。
眾生與菩薩是相對,眾生是沒有悟道,還沒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源,還沒有明心見性,是因地上的菩薩。菩薩是已經明心見性,正在修持而還沒有完全到家的眾生。比如,我們今天精神很好,身體沒有病痛,感情思想也很清淨,自己覺得平安幸福。但這平安幸福是相對於身心不健康,不平安不幸福的日子來講的。所以轉眾生境界就是,的根在於一切眾生。如果沒有了眾生,就沒有成佛的事,也不需要成佛。沒有煩惱也就不須要求解脫。眾生有貪瞋痴慢疑,有聰明的,有笨的,各式各樣根器不同,而一切菩薩根據眾生的根性不同而成立他的佛土。比如,眾生與阿彌陀佛所持的願力、形相、作用的根性相近,因緣相契而隨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也有眾生與阿彌陀佛所持的願力不相近,因緣不相契,可能會選擇東方琉璃光佛土。一切眾生根性不同,諸佛菩薩教化的方式也不同,佛陀的境界也就不同。
一切菩薩自己成就的境界是無執着、無主觀、無成見、絕對無我的。隨着眾生根器的不同,降伏他人的妄心的方式不同,而成立的佛土境界也不同。調伏是調教降伏,是佛法的教育手段,用到各種各樣的方式,喜、笑、怒、罵等都是。
看眾生該入哪一種佛國的境界,而引導他、教化他進入佛的智慧成就。入佛智慧是實證功夫。《法華經》講開、示、悟、入四法門,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四個不同的修持手段,但是有沒有哪個先哪個後呢?我認為都不是問題,但是歷來都有佛學的學者們,就先後次序起爭論,把佛法修持搞成思維的學問了。
這句經文等於是《楞嚴經》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的自性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本無方所。一切眾生業力不同,知見不同,形成了眾生種種的思想、情感、個性、根器不同,本體是一樣的,所有的差別都是眾生自我的差別。等於一桶水,酒,醋,但水性都是一樣的。因為眾生有這些差別,所以佛法的教化要「隨諸眾生應以何因入佛智慧」,佛隨他的方便「而取佛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的方便波羅蜜成就的佛土,不是為了他們自己,是為了有緣的眾生該往生那裏而成立的佛土。東方世界,是為了根器相應的眾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而成立的佛土。
同樣的道理,諸佛菩薩在這個世界上教化眾生也是「隨眾生心」,根據你所知的量。有些人量小根小,等於一株小草,碰上大雨,不但草不能活,連根都漂掉,受不了大法。大樹的根器大,狂風大雨之下巋然不動,反而受滋潤後枝葉更茂盛。所以一切眾生根器不同,「應以何國」,以什麼佛土的境界,教化培養他的善根,生起菩薩的根,而取佛土。教化眾生是非常苦的,有些眾生是顯教的根器,就只限於顯教,不能受密教;有的是密教根器,跟他說顯教他聽都不願聽;小乘根器的,不能受大乘;外道根器的,無法信入佛法,必須用外道來誘惑。教育就是誘導,使他培養善根,讓他在外道里轉回來。這就是菩薩教化的方便,難怪諸佛見面都彼此問候:「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
那麼,學佛修持,要從哪裏下手?哪裏立根?從哪裏找淨土呢?要想成佛,離不開一切眾生,所以要先學會做人。與人都處不好,還想度眾生?自己想成佛,看到人都是冤家,嫉妒人家,這是種善根嗎?簡直是魔道了。你說自己瞋心大是阿修羅,你有阿修羅的本事和功德嗎?你能一怒而安天下嗎?佛在《維摩詰經》說的這一段經文,看起來經意很明顯,其實是密教,秘密在其中,我再誦一次:「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