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業 0203 德被鄉里_頁2
更新:01-15 05:05 作者:衣冠正倫 分類:軍事小說
是有獨家的秘訣。
別的不說,單單商原工坊里那些品質上佳、暢銷於市的商品,就讓人羨慕不已。
李泰見眾人如此的熱情飽滿,也覺得氣氛鋪墊到位了,於是便將他真正的計劃講出來。
他如今也算是資本雄厚,但錢如果不花出去就是一堆死物,但要怎麼花才能更有效果,卻是需要一定的技巧。
就西魏這個生產力水平和商貿環境,就算想要野蠻消費都沒有這個條件,所以就需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改變一下環境。
他要開一個銀行,將這些渠盟里的元老們作為客戶,放貸牟利還是其次,關鍵還是讓這些土豪們走出各自的莊園,參與到整個社會互相交流的經濟活動中來。
為了避免有些槓精挑錯,說他異想天開,李泰為此也是準備了挺長的時間。
首先通過渠盟、劃定一部分鄉戶,通過修造龍首渠一事加深彼此的共事情義,讓渠盟人事成為他們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的重要一部分,彼此間不再只是鄉情倫理的約束,而是建立起更深的一層連接。
豪贈金牌也是為了加強他們對這一身份的認同感和榮譽感,再想背叛就會有更大的心理負擔和社會代價。在人事不常流通的古代社會,在渠盟這個組織結構中如果欠債不還,那可是要比裸貸更加嚴重的社會性死亡,甚至祖孫數代都有可能被打上一個背信棄義的標籤。
有了這樣一個穩定的放貸環境,再進行金融活動的風險就會被降到最低。大數據還要用雲計算殺熟,李泰靠着渠盟的人事網絡,只要不盲目擴大放貸氛圍,他的錢就不會打水漂。
一般的地境豪強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大莊園經濟基礎上,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有借貸的需求,即便有所盈餘,首先選擇也是比較穩定的投資於土地。
所以李泰還要做好一個榜樣,通過自家的產業擴張去影響周圍的人,讓他們看到一種回報更高的投資和生產模式。
即便如此,有鑑於關西比較脆弱的民生基礎,李泰也並沒有盲目冒進。
他首先提出的一個方案,還是鄉戶們最熟悉的紡織。不再是分散於每家每戶一條龍的生產,李泰這裏免費提供桑苗、蠶種、麻籽等物,鄉戶們各自認購多少種植面積即可領取,唯一的要求就是絲麻原料必須回售給李泰。
這些絲麻原料在經過大紡車的加工後,發還各戶進行織造。李泰這裏同樣提供織機,每台織機每年必須提供多少織品,扣除絲線麻線與織機的成本之後,其他的織物則就按照時價以等量的物品進行交換。
資源只有經過置換,才能獲得優化配置。掌握了洛水水利後,李泰的工坊紡線能力激增,但織造卻嚴重的拖了後腿,即便想要擴大產出,卻也沒有足夠的織工。
於鄉戶們而言,這種生產模式也極大的提高了他們的生產效率,而且生產模式的改變與產能的擴大完全不需要他們進行任何投入,都由李泰托底。
所以當李泰說完他這個計劃的時候,在場眾鄉戶們也都紛紛認領織機。這件事的風險幾乎沒有,即便他們不加入進來,各自也要進行紡織生產。
堂中近百鄉豪,各量家勢大小認領數量不等的織機,有的十幾架,有的則上百架。到最後統計下來,認領的織機足有七千多架。
按照每架織機歲返百匹,那麼到了明年這時候,李泰到了明年這時候就能手擁七十多萬匹織物的巨貨!而其中的三成都將扣除為他的成本投入,換言之就是二十多萬匹屬於他。剩下的五十多萬匹,他則給予等價的物資進行交換。
這筆帳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眾人各自核計一番,一時間也都懷疑李泰有沒有能力掌握這麼大的物資盤口。
李泰則用實際行動證明他的實力,直接讓人搬來金銀於堂中分秤,七千多架織機他是沒有的,所以也只能從鄉戶手中購買,當堂買賣、當堂稱金,有多少要多少!
換言之,各家將各自織機賣給李泰,再各自領回進行生產,拿織機的所有權換來金銀、生產不誤,只要明年這時候返還定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