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大閒人 第六百二十七章 滿城風雨_頁3
更新:09-04 08:14 作者:賊眉鼠眼 分類:軍事小說
流,請求皇帝陛下為百姓做主,嚴懲朝臣敗類,還苦主家一個公道。
這種越過雍州刺史府和刑部,直接跪求皇帝的行為,李世民當然置之不理,皇帝雖是英明的皇帝,可世間終歸有律法和規矩,一樁平民百姓的案子還輪不到皇帝陛下親審。
李世民可以置之不理,但長安城民間市井卻沸騰了,或者說,苦主家人原本也沒指望李世民為他們家出頭,他們要做的,是擺出弱勢的姿態,製造長安的輿論。
一家老小齊刷刷跪在太極宮外,一個個頭破血流,直呼蒼天不開眼,慘狀令人側目憐憫,禁衛拿他們無可奈何,可長安城的百姓們卻紛紛站在遠處指指點點,人聚多了,各種說法也就紛紛登場亮相,真實的,虛假的,誇張的,荒謬的,一樁簡單的人命官司,經過百姓人口相傳後,已然變成了大唐貞觀年的滔天巨案,傳得最廣的一種說法,便是涇陽縣侯年少跋扈,倚仗皇帝的寵信和立過的大功,漸行欺凌之事,更過分的是李縣侯的丈人,尤其張狂跋扈,不僅強佔別人的店鋪,爭吵後甚至索性謀害別人性命,其行其言,可謂惡劣,砍一百次腦袋都不冤枉的那種。
滿天飛舞的謠言就這樣毫無徵兆地降臨在李素和許家的頭上。
連李素都沒料到,這樁兇殺案居然會鬧得這麼大,當自己已變成百姓口中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時,李素的反應實在有些猝不及防。
最初的驚愕憤怒之後,李素很快恢復了冷靜,同時他也愈發肯定了此案背後有人在興風作浪,否則一樁兇殺案不可能在數日裏被煽動得滿城皆知,滿城喊打喊殺。
緊接着,李素迅速做出了反應。
李家閉門謝客,李縣侯不但在家反省己過,而且還上表一封,奏疏中懇請皇帝陛下秉公而斷,不偏不倚,所謂欠債還錢,殺人償命,李家絕不插手,並自閉門戶謝絕訪客以避嫌,只要證據確鑿,懇請陛下依法嚴懲。
話說得漂亮,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縣侯的奏疏里留了伏筆。
所謂「秉公而斷」,所謂「不偏不倚」,所謂「證據確鑿」等等,反正前提條件有很多,言中的未盡之意也很清楚,直白的說,不管你們誰來審,一定要拿得出證據,一定要公平公正,一定要讓李家心服口服。
這封奏疏在朝堂上掀起了一番不小的風浪,許多令官和御史不滿李素的態度,紛紛出班厲言參劾李素跋扈張狂,同時,又有程咬金,牛進達等武將出班,力保李家與此案無關,懇請李世民勿使牽累無辜忠臣云云,朝堂因這一樁尋常的兇殺案而迅速分化為兩派,連續數日爭吵不休。至於長孫無忌,魏徵等這些老狐狸,則站在朝班內閉目養神,不言不動,
奇妙的是李世民的態度。
看過李素的奏疏後,李世民把奏疏朝矮桌上一扔,面對滿殿大臣無休止的爭論甚至互相謾罵,李世民也是一臉雲淡風輕,漫不經心的模樣令人猜疑不已,都不知道李世民這個態度到底是沒把這樁案子放在心上,或是沒把朝臣的爭吵放在心上,這一刻,仍舊是聖心難測。
接連三日的爭吵,吵來吵去仍沒個結果,這種嘴仗是最沒有效用且徒勞的,誰都說服不了誰,也沒有直接的證據和口供將它定為鐵案。
當金殿上的爭吵聲漸漸平息,恢復了安靜後,李世民這才悠悠地開了口。
凡事不辯不明,不查不明,詔令刑部徹查此案,一應人證物證,當須會同大理寺同審。
刑部與大理寺兩司會審的例子,在大唐初期實可謂罕見。
************************************************************************
太平村。
說是「閉門謝客」,李素卻仍在到處亂跑,不同的是再沒有出過村,只在村里遛達。
長安城和太極宮因他而鬧得不可開交,李素卻一臉無謂的上青山獵兔,下涇河捉鱉,日子過得非常充實且沒心沒肺。
「再鬧下去就不妙了……」王直蹲在李素身邊愁眉苦臉地嘆氣:「這幾****是沒見着長安城裏鬧騰得多不像話,百姓們瘋了似的,街頭巷尾走到哪裏都聽到有人罵你,說你敗了名聲,敗了人品,當初作《阿房宮賦》被陛下遷怒而下獄,百姓無不感恩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