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兒 第114章大周王朝_頁2

更新:01-24 09:04 作者:朝月清風 分類:軍事小說

、朔風凜凜,趙普向往常一樣回到家中。關起門來苦讀《論語》。前面說過,趙匡胤和趙普這對君臣文化水平都不高,但趙匡胤在顯貴之後,開始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便在戎馬之餘開始發憤讀書。

    不光自己讀。還特別指示趙普也要跟着讀。趙普為人非常聽話,再加上他的政治嗅覺相當靈敏,一鼻子就聞出自打趙匡胤上台之後,武將恐怕就要不吃香了,只有讀書做好學問才能出人頭地,如果再不給自己充電,可能就要跟不上形勢了。

    於是每天下班回家,都要把自己關進自習室里來讀一會兒書,而且趙普這個人學習還很有竅門,專挑精華去學。沒用的一眼不看,所以從始至終都只看《論語》這本書,而且光看上冊,連下冊都不肯看。

    這一看就是幾十年,《論語》的上半部分被他看得滾瓜爛熟,所以人送外號——半個論語專家。

    趙普也為此洋洋自得,時常跟人炫耀自己是靠「半部論語治天下」,將同代那些大儒們一個個說得啞口無言。

    這一天晚上,趙普仍在翻他那半本《論語》,突然家人來報稱:「官家(皇上)到了。」趙普聽完之後。急忙整理衣冠,迎了出去。

    出門一看,趙匡胤已經進了院子,趙普急忙將他迎進屋內。過不多時。趙匡胤的弟弟,大內都點檢趙光義也趕了過來。

    趙普一看這個架勢,感覺要有大事發生,但趙匡胤不肯明言,他也不便多問。三人都是滾在一起多年的老夥計了,也不需客套。就由趙普差人生上火爐,三人圍爐而坐,架上烤肉後飲酒閒談。

    此時,屋外大雪飄飛,屋內卻被火光映得通紅,三人把酒言歡,其樂融融。起先,三人聊得都是些雜務,但酒至半酣,趙匡胤話鋒一轉,向趙普問道:「自唐季以來,海內分崩,諸侯擅守,朕欲掃滅群雄,混一天下,先生可有良策教我?」

    這是一個絕大的題目,趙普也不肯輕易表態,於是反問道:「不知陛下意欲何為?」

    趙匡胤心中已有定見,但不肯直說出口,故意反向說道:「北漢為國之深仇,朕欲先滅此朝食,不知先生以為如何?」

    趙普聽完沉默良久,半晌才道:「陛下既然早有定見,臣無話可說。」這是一個明顯的反對信號,趙匡胤聽完立刻追問道:「先生有話但說無妨。」

    趙普沉吟片刻,緩緩說道:「北漢雖小,卻獨當契丹、党項兩面。


    北漢若滅,則吾獨當之。何不俟削平諸國後,再取北漢,以此彈丸之地,將安逃乎!」趙匡胤聞言大喜道:「朕意正如此,特試卿爾!」

    趙匡胤是否真是和趙普想到了一處,答案應該說是肯定的,這是由於趙普提出的那個先南後北的戰略思想,是從後周名臣王朴的《平邊策》中提煉出的精華,早在柴榮時代就已經在國內佔據了主導地位。

    王朴是趙匡胤非常敬重的一個人,據說在趙匡胤登基之後,有一次造訪功臣殿,突然一陣風吹來,將殿門吹開,正好有一尊雕像與趙匡胤相對。趙匡胤一見那尊雕像塑得是王朴,立刻整好衣冠,肅然禮拜。

    周圍人等都很詫異,就對趙匡胤問道:「陛下貴為天子,王朴不過就是個前朝的大臣,犯得上這麼禮敬他呢?」趙匡胤卻指了指身上的衣服,很嚴肅地對左右人說道:「此人若在,朕不得着此袍。」

    看得出來,趙匡胤對王朴非常敬重,那麼他對王朴最早提出的這個先南後北的戰略構想當然也是高度認可。

    然而,這畢竟是一件非常重大的國策,一旦確立,就不容更改,所以趙匡胤也很有必要再正式作出決定之前,來徵求一下趙普的意見。

    而趙普既然也對這個先南後北的戰略構想情有獨鍾,君臣之間達成了共識,那麼這項基本國策也就在這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正式拍板了。

    「雪夜定策」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大事,它標誌着結束五代亂世的基本策略正式確立,並即將赴諸於行動。

    然而,在正式發動全國統一戰爭之前,趙匡胤還有一件更加迫切的事情亟待解決,這就是他必須要改變自唐末以來,武將擁兵自重、專橫跋扈的惡劣作風。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妥善的處理,就算是打得下江山也守不住,即便是能夠做到統一,也不免再度分裂。

    亂世仍將延續,北宋也無法逃開淪為五代之後第六代的命運。然而,武將驕悍的風氣畢竟是有着深厚的歷史基礎,五代中的歷代帝王也都在為解決這一問題做出了多次的嘗試。

    但每一次努力,卻往往惹得流血廝殺、烽煙四起,甚至招來一個身死國滅的下場。那麼,趙匡胤又要靠什麼樣的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而最終他又能否得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呢?

    趙匡胤平定二李之亂後,某日召見謀臣趙普,對他說道:「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計長久,其道何如?」這就是向趙普詢問使國家長治久安的辦法。

    趙普做出了如下回答:「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它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趙普這番話,把天下禍亂之源歸結於藩鎮勢力太重,說得有一定道理。

    唐朝就是亡於藩鎮之手,五代之中後梁起於汴州,後唐、後晉、後漢起於河東,後周太祖郭威在魏博起兵,可以說五朝皆出於藩鎮,後唐、後漢更是直接亡於藩鎮之手,可見藩鎮勢力在五代的影響力之大。不過這一問題,在後周時期就已經被柴榮所認識到了。(未完待續。)



  
相關:    劫天運  武逆焚天  龍零  帶着農場混異界  
下面更火
搜"唐朝那些事兒"
360搜"唐朝那些事兒"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