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第一軍閥 第112章:海外生產兵團_頁2
更新:01-14 04:25 作者:落雨流痕 分類:軍事小說
了,一方面勞動力投入到了戰爭潛力提升上,這些提升戰爭潛力的工程戰後很多都是可以轉為民用的。還有一部分,被中華民國投入到了民用設施建設上。
這是一個建設效率最高的時期,自然要抓住機會。
就如黃河治理工程,在戰爭期間不僅沒有停止,反而還擴大了規模。並且成為了重點工程。
這主要是中華民國在搞風水方面的建設。
中國也就是三條主要龍脈,一條是北方黑水,主死,稱之為北地煞。一條是南方龍脈,稱之為南天門。這兩條龍脈都比較坑,南方龍脈求財不求官,孫大炮就是典型例子,撈錢很厲害,但歷史上真要北伐成功的時候卻一命嗚呼了,之前要當大總統,結果被袁世凱給擼了。蔣光頭名義上當了委員長,北伐成功了,但地方軍閥還是一大堆,最後也是卷着錢跑路了。
北地煞主死,一路灌到中原,每次這條龍脈發作,必然血雨腥風,給中原帶來災難。歷來異族入侵,都是從北方這個漏洞進來的,連日本侵華戰爭都是從這個方向。
還有一條就是秦嶺龍脈,這條龍脈本是最強的,且能壓制北地煞和南天門這兩條龍脈,這條龍脈對中國氣候影響最大,而且擁有黃河、長江兩條水線,浩浩蕩蕩,霸氣無比。但唐代後開始衰弱,而唐代黃巢起義時期,也正是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崩潰的時候。黃土高原的生態崩潰後,黃河就泥沙俱下了,顯然是影響到了中華氣運。
秦嶺龍脈在宋代時還能勉強支撐,宋代過後,就基本上壓不住北地煞了,中國也隨着這條主龍脈的衰弱而走向黑暗時期。
在中國,龍脈被人為破壞嚴重。不過龍脈這個東西,是地氣上升引發造山運動而產生的一個地氣運行路線。地氣一直都在向上延伸,不可能消失。龍脈的路線也不是永遠不變的。所以人為破壞,很多時候只能讓龍脈退後一些路段,或是讓龍脈沉眠時間拉長一些。
但是龍脈,與環境卻是息息相關的。
恢復黃河流域的生態,是當前中華民國抓得非常上心的一條基本政策。戰爭期間也無法讓中華民國停止恢復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
在引進海外勞動力方面,中華民國為了避免引發中華民國的社會犯罪,還創建了一個新模式。
那就是讓那些附屬國組織閒置勞動力,組建『生產兵團』,對那些勞工施行一種較為鬆散的軍事管理。
這些生產兵團來到中國後,自然因為這樣的制度,從而不能到處亂跑了。每天就是幹活、拿錢,吃飯、睡覺。進入中國時,這些海外勞工還要進行嚴格的防疫檢查,甚至是安排了一堆看面相的老先生,有犯罪傾向的一律不要。
勞動力幹活,就能產生財富。一個國家,不管生產力在什麼水平,只要沒有外部剝削,加上人民肯幹活,那麼在那一生產力水平下,就可以很發達。
從而誕生了,中華民國輸出資本,讓其他國家的勞動力幹活,然後再進行盤剝的模式。但問題是,建設起來的東西在其他國家那裏,如基礎設施什麼的。之前丟掉的戰俘勞工,變成了引進海外勞工。
這主要是因為中華民國感覺國家還不夠發達,當然這是在江渝這樣的穿越者看來,要建設的東西還有很多。
要想把中華民國建設得像天堂一般美麗,以及擁有更強大的戰爭能力,除了中國民眾要勤勞一些,並努力提高一下生產力,還有就是要引進海外勞工。
江渝的想法是,先把中國建設上去,同時也向其他國家輸出資本,但是中國要想更快發展,就必須有更多的勞動力。
生產兵團這種模式就出現了,本來這是中國古代屯田制,以前中華民國也成立過生產兵團。只是後來感覺市場經濟發展到了這一程度,有財團組織生產,不太必要搞這種制度,對於生產兵團的士兵也不太公平,所以生產兵團的規模就不短縮小,最後就沒有了。
現在讓那些附屬國及傀儡國組建生產兵團到中國來做苦力,卻是一個很好的模式,能有效管理那些入境工作的海外勞工。
這些海外生產兵團中,一級一級的管理下去,有足夠的約束力,加上中華民國的監管,引發社會犯罪上升的問題就可以得到很好解決了。
隨着亞非解放戰爭的開展,印度、緬甸、馬來,以及非洲國家一個接一個的獨立,讓中華民國攫取到了大量的勞動力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