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之鋼鐵基地 第三百五十二章_頁2
主義」、「美洲的事美洲人自己做主」的觀點,比起華國悲催的外部環境來,美國面臨的國際環境得天獨厚,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與美國爭奪美洲,如此大的蛋糕由美國人獨享!
華國人口確實很多,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多,導致人均資源量很少。從廣場上的人群就可以看出端倪,現在還不到晚上八點,廣場上的人群目測至少有一萬人,就算在紐約,這種場景都是不多見的。
但是眾多的人口也是國家實力的指標之一,也意味着更大的市場,意味着更多的兵員,意味着更多的勞動力。這是其他國家羨慕不來的,比如那些所謂的「歐洲大國」,德國、法國等人口都在幾千萬左右,能動員的兵力不能超過三百萬,不然國內生產就會受到巨大的影響。而華國呢,就算動員一千萬兵力也不會對國民經濟影響太大,這就是人口帶來的國家實力差距。
1900年時,華夏大約擁有4、3億人口,乾隆時期美洲高產作物得到大規模推廣種植,這使華夏的人口迅速增長。太平天國時期和後來發生的捻軍之亂、西北******禍亂造成全國人口大量死亡,後期北洋統治時期戰爭和饑荒不斷,即便如此,人口也達到了四億多,由此可見華夏人強大的生育能力,或者說農業文明、傳統文化影響下,人們認為越多勞動力代表着更富裕的生活,因此拼命生育子女。
到1905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華國擁有人口達到4、9億,1909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時,人口已經達到了5、1億,這還不包括菲律賓當地土著人口。迅速成熟並普及到鄉村的醫療條件、溫飽的解決和和平安定的生存環境,讓華國人口再次出現爆發式的增長。
其中華南人口比重為百分之五十九,華北百分之二十七,東北佔百分之八,剩餘百分之六分佈在新疆、西藏、菲律賓、台灣等陸疆海疆地區。人口超過三千萬的省份有江蘇、安徽、山東、河南、四川、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和廣東,不足三千萬的有河北、福建、山西、陝西、甘肅和東北三省,不到兩千萬的有雲南、貴州、台灣和菲律賓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又太湖平原、長江流域、大運河沿線、珠江三角洲地區。
呂梁當然會考慮到國土上人口承載量的問題,在現有生產條件下,承載這五億人口已經還算輕鬆,當人口增長超過經濟發展速度時,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就會變得突出。這不是危言聳聽,華國現有經濟模式是建立在資源消耗和掠奪之上的,現在已經出現資源不足的苗頭。
不過呂梁也不會限制人口的增長,他恨不得全世界都被華夏人佔據,單一人種的世界更有利於地球的發展。這種極端的思想也許不會實現,但前進的方向是一致的,華國解決人口問題的方案就是,通過掠奪其他地區的土地,分攤華夏國土的壓力,比如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地區,比如氣候惡劣、但土地廣袤的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比如條件更加優越、人口稀少的澳大利亞地區。
其實人口遷移工作已經開始了一段時間,從人口稠密的華南地區向華北地區遷移,從華夏腹地向蒙古、東北、新疆等地區遷移,從華夏腹地向菲律賓、琉球、台灣、濟州島等地區遷移。雖然不起眼,但一直在緩慢進行,這項人口遷移工程一直持續了幾十年時間,耗資巨大,但成果顯著,成功的降低了華夏腹地上人口與土地之間的矛盾。
與什麼都得精打細算的德國相比,華國手裏的底牌無疑豐厚的多。在人口方面,華國甚至於德國展開了合作,從1905年到1910年底,超過四百萬男女勞動人口抵達德國境內,在保留華國國籍的同時,進入到德國各個生產領域,其中工業部門一百萬,農業部門兩百萬,服務業一百萬。這些人剛剛抵達德國時還被認為會爭奪德國人的工作機會,但不久之後,華國勞工就用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德國人的看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