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武道紀 第八十二章 蠻夷部族_頁2
更新:09-06 10:30 作者:饕餮居士 分類:仙俠小說
奴、鮮卑、柔然、鐵勒,再到東西突厥、回鶻。而現存國家具體有蒙古、柔然、紇骨、鐵勒,以及沙陀突厥。
西部外族的國家有吐谷渾,這是鮮卑慕容西遷後形成的國家,一般託庇於秦國,算是漢化比較成功的異族。
此外,在涼州以北有党項西夏,這是拓跋鮮卑建立的國家,還有西域三十六個小國。
益州以南,也有百越。
百越在天地裂變之後,逐步融入了神州,唯一剩下的外族之國是大理,而且漢化程度也非常深,幾乎與神州諸國沒有太大不同。
而巴蜀之南的一些小百越,也就是自治部族則合稱南疆九溪十八峒,雖然也有王族,但名義上歸附於蜀國。
只有益州之西的吐蕃是不同的,這是另一個體量不亞於蜀國的大國。
所謂大國,不僅僅指它的人口、經濟、軍事和政治等世俗力量,就連仙武這一塊,吐蕃同樣也很強。
吐蕃在天地大裂變時期,還只是一個組織鬆散的部族聯合,主要統治者是本教的僧侶。
本教是吐蕃當地最早期的宗教,形式與薩滿教相近。後來天竺佛教傳入吐蕃,逐漸取代了本教的地位,但又大量吸收了本教的教義,形成了佛教的一支。
現如今這支佛教被稱為密宗,傳教範圍非常廣,吐蕃、西域,甚至神州也有密宗的佛寺。
當年,白崖還在石羊集的時候,碰上的慧空和尚就是去西域密宗取《楞嚴經》回來。
與白崖前世的吐蕃不同,因為天地大裂變的發生,吐蕃並沒有發生滅佛政變。
佛教在吐蕃極為盛行,德行高深的僧侶往往被稱為法王、活佛。
法王在吐蕃的語言中就是「曲吉傑布」,這個詞有四個解釋,一是吐蕃王,二是閻羅王,三是被吐蕃王冊封的密宗高僧,四是世人公認的高僧大德。
至於活佛那就更不用提了,佛教在吐蕃的地位由這兩個詞就可見一斑。
與吐蕃臨界的人族國度,北邊是西域三十六國和吐谷渾,東邊就是益州巴蜀。
西域三十六國從秦國崛起之後,就一直處於從屬地位。只是因為人種風俗不同,秦國並沒有將其納入直轄,除了貿易和上貢,給予了相當程度的獨立性。
在第二戰國時代的末期,吐蕃曾經趁秦國久戰乏力,入侵過西域三十六國,但毫無意外被內戰中憋了一肚子火的秦國給揍得滿頭包。
可也因為這一戰,秦國終於被消耗到了極點,不得不停下了再度統一神州的野望,秦蜀和他們的東方盟友齊國在名義上承認戰敗,從而結束了第二戰國時代。
故而,秦蜀兩國對於吐蕃的惡感自古而始。
秦國給出的報復就是支持鮮卑慕容在涼州之南建國,成為了吐蕃頭頂上的一柄達摩克利斯劍。
缺陷就是吐谷渾的軍隊雖然還不錯,但仙武勢力比較弱,戰爭時期,每每等吐蕃的大和尚們一參戰,吐谷渾就不得不找秦國的宗門出手救場。
不過,也正因為吐谷渾對於吐蕃的消耗,秦蜀兩國也才這麼多年安枕無憂。
蜀國沒有吐谷渾這麼個小弟,但蜀國的報復更加簡單粗暴。
在第二戰國結束後,蜀國國內剛剛恢復了一點,就馬上發起了蜀吐戰爭。
原本的益州靠西北的疆域,本來是梓潼、成都、漢嘉一線,現今的陰平和汶山兩郡還沒有。等到蜀吐戰爭結束,益州就多了這兩郡的人族城市。
因為這個緣故,吐蕃一直都想再發動一次戰爭來恢復故土。
因此,毛疾才會說仙凡誓約當中,有關世俗邊界的規定至今都沒有扯明白。
「既然存在如此隱患,蜀吐兩國的仙武宗門為何不徹底解決掉呢?」馮燕疑惑地問道,「吐蕃再怎麼樣也是人族吧,總比那些妖魔鬼怪要好很多了。」
白崖和毛疾相視一笑,馮燕再能調皮搗蛋,心思畢竟還是單純的,不明白人心的複雜。
「師妹,某且問你,蜀吐兩國若是談判邊界,那麼蜀國現今的陰平和汶山兩郡還是不還?」白崖笑着問道。
「當然不能還啊,現在據第二戰國都快兩千年了吧!那些城市的居民都是蜀民,城市交給吐蕃,他們怎麼辦呢?」馮燕理所當然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