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第六百四十一章 後手_頁2
西面的兗、徐、鄆州,則是典型主要對敵鬥爭方向的重點和戰區,因此保持了相當規模的駐防城壘和機動部隊;就算是後方的人口安置和產出結構上,也是重點為了服務前線出發的,高度軍官戒嚴下的集體勞役集團。
因此,除了北面三州略勝於無的收益之外,這些地方就基本沒有什麼像樣的產出和補益,反而需要大量後續的投入和持久的開發,才能有所見效。
像西面三州的境內,雖然駐屯的人口基數和聚居點不少,也有所產出的規模,但是因為駐軍的存在,而需要投入也更大。
也就是說眼下淮東鎮撫府和兩淮制置使,所需要資源和產能的重點,還是得依靠作為基本盤的青、沂、密、淄、濰、海六州之地來提供。
其中不足的部分和缺口,除了後方江寧大本營提供的軍費和糧餉之外,就得我通過海貿來籌集和自己轉運了。
因此,想辦法在外部環境上,儘量開源和獲得更多的渠道,來增加收入就是淮東發展起來的重中之重。
在這一點上,也絕不容許別人的挑戰和染指。
儘管這樣,原淮北道十七州兩府的地盤,我們實質上控制區,就已經佔了一半以上,除掉人口依舊相對不足和匱乏的因素,哪怕放在百年亂戰的時代,也可以稱得上是一方大鎮了。
只是在對內或是對外的宣稱口徑上,還是有所保留和刻意壓制的,而僅僅按照六州的格局和運作,儘量避免觸動上層的敏感神經。
而在這個大區域內,淮東治下還有一個天然優勢的加成,就是千百年沿襲下來的運河網絡,所提供的便利。
經過數期工程的疏浚和加固,淮東境內的運?系統,已經可以以比陸地更快的效能和更大的運載量,來運送部隊、人員和物資,到淮鎮控制的各州去。
在日常情況下,運河網絡也是當地農業灌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各地運河支系延伸出來溝渠管網,和各級堤壩門閘,可用在不同季節的水量,進行豐枯漲落的基本調節和利用。
而在戰爭期間,這些河網也同樣是阻敵的重要屏障和緩衝,特別是相對水軍發達的南朝,而不習水性更擅長於運用騎兵優勢的北國軍馬來說。
但沒有想到,這些河網居然也成了這些襲擊者的掩護和退路。
不過,軍管治下的另一個缺點和優勢,就此體現出來了。
一方面是集中編管的結果,讓人口流動性受到嚴重限制,而相應的在野外留下大片,人類活動有限的空白區域。
另一方面則是對於人身控制,嚴密到極致的同時,也讓大多數外來的勢力,很難在民間獲得足夠掩護和助力的活動土壤。
只要用區域排除法來,耐心的拉網和排查,應該總會有所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