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心中的怒火已經消了不少,之所以不肯與孫權講和,只是劉備想要以此為藉口攻伐徐州。
與諸葛亮不同,劉備在意的是地盤的大小,而且劉備也自信自己在徐州還是有一點名望的,獲得徐州本地豪強的支持並不是什麼難事。不過陳群與陳登這對豎子壞了劉備的好事,他們兩個聯手封死了劉備進攻徐州的去路,也讓劉備開始暗自後悔自己之前有些托大,把事情想得簡單了些。
只是此時退兵劉備又感覺面子上有些抹不開,畢竟這時候撤兵會讓人覺得自己是拿陳群、陳登沒有辦法才不得不撤兵。與孫權一樣,此時的劉備也同樣需要一個可以既可以保存實力又不折損顏面的台階。
荀湛、逢紀的出現就等於是給劉備及時送上了下樓的台階,劉備自然不會拒絕。而且逢紀已經答應劉備,由他勸說孫權答應以目前兩軍實際佔領地為界,這種又有面子又能落好處的事情,劉備認為多多益善。
而在這件事裏唯一感到不爽的,恐怕只有西漢的劉福了。劉福知道孫權最後肯定會答應劉備的過分要求。孫權這人很能忍,可以說是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但也同樣不要認為孫權會一直忍氣吞聲,他只是在等待機會,一旦讓他抓住機會,就會毫不猶豫的遞出致命一刀。
歷史上關二爺會丟失荊州,就與孫權有着直接的關係。當時的劉備已經擊敗曹操奪取了關中,正在籌謀出兵關中奪取長安,一旦拿下長安,劉備稱帝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而那時,關羽奉命出兵牽制曹操的兵力,直接威脅許昌的安危,可以說那時候是蜀漢最有可能得勢的時候,但偏偏就在這個時候,孫權跳出來壞了蜀漢的好事。這個被諸葛亮視為可以聯合的盟友在蜀漢化龍的最關鍵時刻,狠狠的給了蜀漢一刀,致使蜀漢奪取關中的戰略設想成為了空想。
不過關羽會失利,孫權會選擇在那個時候動手都是有原因的。關羽會失利,那時因為關羽不會做人,無端得罪人所致。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孫權派人慾與關羽結親,結果關羽不僅沒有答應反而說出了那句名言,「虎女焉能嫁犬子?」。不管關羽說這話是因為本身就瞧不起孫權還是故意說給劉備聽好證明自己的清白,總之因為這件事關羽得罪了孫權。
而孫權之所以會選擇出兵,除了私怨外,更多的恐怕還是為了東吳的將來打算。自劉備入蜀成功奪取漢中以後,魏蜀吳三足鼎立已成必然,而蜀漢如果擊敗了曹魏,那下一個目標必定會是東吳,哪怕東吳願意向蜀漢稱臣,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雖然那時候沒這句,但意思就是這個。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在解決了曹魏以後,接下來要對付的肯定就是東吳,而東吳的實力是三方之中最弱的。如果連最強大的曹魏都被蜀漢擺平,僅憑東吳是抵擋不住蜀漢攻伐的。
為了自保,東吳需要曹魏的存在,只有曹魏存在,東吳與蜀漢才能維持盟友的關係。這點在夷陵之戰後得到了證實,雖然蜀漢在東吳吃了大虧,但最終還是捏着鼻子繼續與東吳保持盟友的關係,繼續抵抗曹魏。不是蜀漢不想跟東吳翻臉,而是不能,一旦與東吳翻臉,只會讓曹魏撿了便宜。
事實上也正如劉福所料的那樣,孫權最終還是答應了劉備提出的條件,兩家罷兵,維持現有統治區域。孫權在這次對外擴張中損失慘重,雖然得到了徐州,但失去了壽春、廬江、柴桑三地,相比較而言難免有些得不償失。
而劉備則是賺了個盆滿缽滿,不僅新得了三地,更將觸角伸到了交州。對此孫權也只能睜隻眼閉隻眼只當沒看見。畢竟眼下合力對抗西漢劉福才是最主要的,孫權只是暗暗祈禱,當與西漢爆發衝突的時候,首當其衝的劉備可以損失的讓人聞者傷心,聽者落淚,這將是孫權最為開心的消息。
孫權在期盼着,劉備同樣也在準備着與西漢劉福的交鋒。人的野心總是隨着身邊事物的變化在不斷變化。乞丐希望可以三餐得飽,窮人希望可以日進斗金,富人希望可以家業昌隆,大臣希望可以大權在握,皇帝希望可以江山永固……
不同的人,所希望的事情是不同的。在剛才參與黃巾平亂的時候,劉備希望可以憑藉戰功建功立業,在成為青州牧後,劉備希望可以成為一方諸侯,而在今時今日,劉備也很希望去坐一坐那個位置。
因為距離才容易產生敬畏,但真的了解到了,反而會覺得沒什麼了不起。攻破許昌奪得天子以後,劉備一開始對劉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