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一儒生 第十七章 以攻代守
更新:08-09 06:50 作者:遠徵士兵 分類:軍事小說
「要知這甘州回鶻可汗非是尋常人等。」蕭公敬說道:「回鶻大多逐水草而居,便如西州回鶻一般。這便會有弱點,即其騎軍雖是勇猛善戰,卻不善攻城且後勤不足,是以西州回鶻來犯大多劫掠一番過不上幾天便自行折返。」
這一點秦風是贊同的,這不僅是回鶻的特點,同時也是絕大多數遊牧民族的特點。
「然甘州回鶻卻與西州回鶻不同。」蕭公敬繼續說道:「這甘州回鶻可汗名曰藥羅葛仁美,其人自小便崇尚中原文化,是以在奪取甘州後便決定不再似其它回鶻般遷徒,而是選擇在甘州定居。這甘州可是漢人經營多年的城池,藥羅葛仁美據守甘州之後苦心經營,此時其手中之軍不只有擅長野戰的五萬回鶻騎軍,還有四萬擅長攻城同時也知道如何攻城的漢人步軍。且甘州米糧之產出足以彌補回鶻後勤之不足,誠為取兩者之長也。以我等五萬步軍及不足五千的騎軍,如何能應對甘州回鶻近十萬的虎狼之師?這還不計西州回鶻三萬騎軍!」
聽到這裏秦風就不由倒抽了一口涼氣,這兵力對比也太大了點,簡單的算一下,就是回鶻一共有八萬精銳騎兵,另加四萬漢人步軍,一共十二萬人。而敦煌國卻只有五萬步軍再加五千騎軍總共還不足六萬……而且這六萬人還要分守兩城。
「我軍訓練如何?」秦風問道。
蕭公敬聞言不由苦笑了一聲:「正如秦大人朝常所言,由於長年議和導致軍資及人心不和,致我軍士氣低落訓練不足,若是守城尚可一用,出城迎戰……在回鶻騎軍的衝擊下絕無幸理!」
蕭公敬的話秦風是聽進去了,簡單的說,就是這甘州回鶻可汗藥羅……葛仁美,名字有點長,秦風一時還記不清。這可汗倒是厲害,將回鶻與中原也就是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特長集在一起建立一支軍隊……能不能成功是另外一回事,但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這想法很有新意。
遊牧民族的特點就是武力強悍但文化卻十分貧乏,這主要是由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慣決定的,這種艱苦生活決定了他們從小就得學習騎馬射箭隨時面對有可能到來的敵人。在文明方面,卻因為經常遷徒而得不到經驗積累,所以發展到現在有許多遊牧民族甚至連文字都沒有。
但農耕民族卻恰恰相反,長期的定居和種植生活,需要他們不斷的探索天氣、研究時節,以及各種作物的生長規律,也需要他們將總結出來的經驗和知識傳承下去。初時這種傳承還是以父傳子、子傳孫的口授方式,出現文字後就用文字紀錄下來傳承得更久、更廣,為了更方便文字記載,接着就有了造紙術、印刷術等,時間一久就發展成足以傲視全球的中華文明。
在軍事方面,就因為農耕文明幾千年來都是定居……定居就要守住自己的居所,於是就高築牆,於是農耕文化國家的戰爭,大多都是圍繞着守城與攻城這兩個主題,於是就擅長守城與攻城。
藥羅葛仁美可汗能否成功的將這兩種文化的優點合為一國呢?
秦風從一開始就不認為這種事會發生,一方面是因為他很清楚歷史上統一中原的是宋太祖趙匡胤而不是那什麼藥羅葛仁美。
另一方面,秦風也很清楚,藥羅葛仁美這樣的做法最終不是集兩家之長,而是會讓回鶻被中原給同化了。
原因很簡單,中原的農耕文明要比回鶻文明先進得多。
有句話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向更先進的文明學習是人的天性,沒有幾個人還會願意學習原始人一樣茹毛飲血吧(幾個神精病或是行為藝術的特例除外),於是回鶻人自然而然的就學漢字、講漢語、着漢服並與漢人通婚……時間一長就分不清哪些是回鶻人哪些是漢人了,總之都是中華民族就錯不了。
這種情況在宋朝尤為明顯,入侵宋朝的先後有遼、金、蒙古,蒙古甚至還把宋給滅了建立了元。
這些外族雖然在軍事上把宋給打得一塌糊塗,但在文化上卻可以說是無一例外的被宋給打敗了。有些外族皇帝甚至已經意識到這種被同化的危險,於是以殺頭降罪等手段來阻止漢化,但就算是這樣也阻擋不住被同化的潮流。
這就是文明程度差距太大的結果,遼、金、蒙古在當時還是奴隸社會,還處在「以草一綠一黃」來紀年的原始狀態,以如此低級的文明入侵高度發達的宋朝文明,那不被同化才是怪事了。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