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一儒生 第一百零六章 蹶張弩
更新:08-09 06:52 作者:遠徵士兵 分類:軍事小說
之所以說歸義軍的強弩還有很大的改造空間,是因為這些強弩絕大多數都是臂張弩。
所謂的臂張弩顧名思義就是用手臂張弦的弩,張弦時左手抓弩,右手張弦,上好弩箭就可以發射了。
這種弩雖然也擁有弩的優點,也就是射程遠、穿透力強、可以長時間瞄準等,但其射程卻並不理想。
其射程只有兩百多步,拉力小的甚至只有一百多步……古時弓弩的拉力有從一石到十石几個等級,一石約為現代的118斤(註:古時一斤有十六兩,所以重量與現代略有不同)。一般弓手要求能開一石的弓,弩手要求能開二石三斗的弩,但也有些部隊由於素質不夠開不了這麼強的弩,於是便會人為的降低拉力,射程也就隨之減小。
要知道弩的缺點就是射速慢,快的要十秒才能射上一箭。而兩百多步的距離對於訓練有素的回鶻輕騎兵來說只需二十秒左右的時間。
也就是說,弩手射上一箭就要面對回鶻騎軍的弓箭,還沒射上兩箭就有可能要面對騎兵的近身肉搏。
而進入弓箭的射程之後,弩射程遠及可長時間瞄準的優點就不明顯,反之其射速慢的缺點卻是展露無遺。
這一點不難理解,因為在弓箭的射程之內,反正都能射到對方,於是射程遠一些與近一些沒有多大的區別;是否可長時間瞄準也不太重要,反正都是形成一道箭雨覆蓋殺傷;而射速就決定了在同一時間內能否射出更多的箭能否殺傷更多的敵人。
這就有點像現代的狙擊槍和自動步槍的區別,狙擊槍射遠但射速慢,自動步槍射程短但射速快,於是前者利於遠距離殺傷而後者利於近戰。
所以很明顯,弩在遠距離上就有很大的優勢,弓則在近距離更佔便宜。
由此秦風認為,若是要用弩的話,就應該儘量增加弩的射程也就是使用射程更遠的蹶張弩……所謂的蹶張弩指的就是用腳踏着弩弓用雙手上弦的,這種上弦方式自然就能上更強的弩,於是射程也會更遠。
為此秦風就疑惑的問着梁宿:「既然蹶張弩射程要比臂張弩遠得多,為何敦煌軍卻使用臂張弩而非蹶張弩?」
「大人有所不知。」梁宿回答道:「這一來是由於敦煌軍訓練荒馳,大多軍士開不了蹶張弩,二來則是敦煌軍大多為守城,城牆上空間較小蹶張多有不便,且城牆位於高處,射遠射近無甚區別。」
「哦!」聞言秦風就明白了。
細想下還真是這樣,敦煌軍反正都是在城牆上防守,只要能比城下的回鶻騎兵手裏的弓箭射得遠一些就可以了,要達到這個要求似乎很容易,隨便一個臂張弩都能辦得到,反而蹶張弩卻因為要彎下身子用雙手拉弦,會佔用城牆上較為寶貴的空間……城牆上可以說是寸土寸金,如果能節省一點空間多站一個人,那就意味着防守能力更增一分,所以用蹶張弩在城牆上防守的倒還真是有點得不償失。
但是……如果歸義軍是要到野外與回鶻騎軍作戰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這一方面是野外對空間沒有要求,另一方面則是野戰時敵人騎兵往往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衝到跟前,於是自然對弩的射程是越遠越好。
想到這裏秦風就下令道:「傳令下去,歸義軍弩手一律換為蹶張弩,拉力暫定為三石!」
「是!」梁宿應了聲,當下就把這個命令傳達了下去。
然而秦風對此還不是很滿意,他拿着歸義軍用的這種蹶張弩左看右看就是覺得不順眼。
也許是因為敦煌國不注重蹶張弩的原因……其實這是秦風誤會了,不注重蹶張弩的不僅僅是敦煌國,自唐以來都因為受胡風影響更重視騎兵而不重視弩。
(註:弩是在宋朝才得到歷史性的進步,宋朝之所以大力發展弩其實也是無奈之舉,燕雲十六州自五代十國時便割讓給遊牧民族,雖然宋時趙匡胤統一了中原但卻一直沒能收復,而養馬場又大多位於燕雲十六州,這使得宋無法大力發展騎兵而不得不發展遠射程的強弩以對付遊牧民族的騎兵。)
而這時的蹶張弩,便如秦風看到的,一方面是拉力不足,一石多至三石不等。另一方面則是其弩臂前端還綁着一圈麻繩……這麻繩的作用就不用多說了,自是腳踩着這麻繩圈然後雙手使力拉弦開弩。
但是麻繩做蹬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是麻繩柔軟,要將其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