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 第三十二章人為_頁2
:「但是以杜暹的資歷要出任獨當一面的封疆大吏還是淺了點,他一個武官,剛進內閣參與機要,卻是五品學士。咱們政事堂要舉薦他就是對朝政不負責任!」
竇懷貞沒好氣地說道:「資歷淺怕什麼,到幽州走一趟回來說不定給封一二品了,把內閣那幾個人都提到一二品,這才能與咱們這幫老傢伙平起平坐至於略高一籌嘛。」
張說皺眉沉思了片刻,說道:「到時候朝議提起這事兒,咱們除了程相的五個人都一起舉薦程相,內閣只有四個人,杜暹總會顧點面子不會毛遂自薦,這樣就只有三個人。咱們把道理在御前說明白了,何去何從讓今上決定。」
「老夫何德何能……萬一沒站穩營州,豈不辜負了同僚們的一片心意,到時候老夫如何面對你們?」程千里忙婉言推拒。
張說道:「你就別說那麼沒用的謙虛話,以前你在西域隴右和吐蕃打了多少次硬仗,契丹、奚還能強過昔日的吐蕃不成?咱們相信你。」
程千里正色道:「老夫不是自謙,營州確是艱難,自武周朝起長安幾度派遣大臣收復營州,皆是滿懷建功立業之心而去、鎩羽而歸。天時地利有利於北,非封疆大吏們不盡人事。」
「你沒有十足的把握?」張說問道,見程千里搖頭,他又說道,「程相的資歷能力都足夠,事在人為,就算沒有萬全之策,你去總是能勝算大一些。」
張說等三人說得熱烈,顯然是基於對營州用兵的前提下討論人選。其實還有一個選項:不對外用兵。只是他們覺得薛崇訓有那個想法不願意忤逆而已。
戶部尚書劉安一直沒說話,他本來並不是個沉默寡言的人,這會兒不說話可能是不怎麼贊同對外用兵,畢竟他管着戶部打仗要錢的。不過劉安是薛崇訓的嫡系,既然大家都猜到薛崇訓的心思,他自然也不願意站出來說什麼,只在那裏想法子怎麼開源節流挪出一些軍費來。
就在這時,李守一終於想到了這一點,便說道:「中書令和程相都懂兵,既然知道營州不一定能打下來,為何不勸諫今上?數年以來,朝堂哪一年沒對外用兵?天下財賦半數以上用在戰爭和養兵上面,中央不視生產經營休養生息,天下疲於征伐,北方州縣,多少百姓因此失去兒子、丈夫?咱們居廟堂之高、掌國柄,制定國策不體恤下民,諸公不覺愧疚?!」
眾人面面相覷,實在拿李守一沒辦法,這廝真是裝直賣忠,連政事堂的自己人也要罵。好幾個人都有擠兌他下去的心思,可他既不貪財又不好色家裏窮得叮噹響,從來都用大義來說話,不好抓住把柄;同時他好像也看得開,還想辭官,留下來那是皇帝親自挽留的。這麼一個人,真的叫人們無處下口。但大臣們心裏其實並不是那麼敬重他,因為老是覺得這老小子站着說話不腰疼,很少能提出合理可行的東西出來,在薛崇訓一黨注重實用的氛圍下李守一這樣的人自然沒那麼容易被人崇拜。
正當議事的人都被李守一佔領了道德制高點時,程千里站出來爭鋒相對道:「中書令張相曾刻印了一本書冊以教百官,李相公不曾讀過?」
一句話讓張說聽得十分受用,心裏不自覺又和程千里親近了一點,不過他並沒有表現出洋洋自得之類的表情,而是不以為然。其實眾人都知道,雖然張說沒當上朝廷重臣之前打過仗帶過兵,帶一向是以文人自居,很顧惜士林名聲的,時不時就要做一些文章刻印,上到安邦定國的思想下到《綠衣使者》這樣的逸聞趣事,他都要寫。程千里提起他寫的書,又有讓大家都拜讀的意思,自然讓張說受用了。
程千里繼續說道:「以前西面河隴州郡動輒滿城被屠;北方關內道、河東道、河北道常年被劫掠,動輒數萬人口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我們不對外征伐,坐視百姓之父母妻兒被凌|辱歟?用兵自然消耗國力死傷丁壯,可男兒不死,又讓誰死?」
張說聽罷忍不住贊道:「程相真大丈夫也!」
幾個人議着議着就這麼吵了一架,最後不歡而散,張說的書房中這才消停下來。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