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皇帝 第171章恭賀革命_頁3
知道真的差距太大,北洋軍這邊是體會更深,愈發不敢和宋彪對戰,能跑就跑,能縮就縮,堅決不敢打響第一槍。
行軍打仗歷來有四怕,一怕領導,二怕隊友,三怕部下,四怕對手,北洋軍的實力絕對不差,真要能全力而上也絕非東北軍可以速勝的對手,可北洋軍現在的問題就太複雜了,一是遇到了神一樣的對手,二是有良弼這種根本無力駕馭三軍的領導,還有一群都屬於飯桶水平的隊友,最後還有一群根本不願意和東北軍交戰的部下。
如果是袁世凱指揮三軍,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鐵良擔任各鎮統制,未必就真的擋不住東北軍。首先是集中兵力鎮守山海關和開灤,調配海軍北上攻擊錦州,東北軍就無法順利入關。
哪怕是讓東北軍入關了,集中兵力在廊坊、通州、保定,守住京漢鐵路、正太鐵路的交叉口,從直隸、山西調集兵力馳援京師,再保護京師滿族皇室後撤到保定。或者直接撤退到山西,利用太行山和東北軍相抗衡,別說是守三個月。就是據守半年也有可能。
現在這個仗打成這樣子,那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就算將宋彪調過來指揮北洋軍也無法扳回局面。這不是某個人的問題,而是從上到下都有問題,當然,問題的根源還是在良弼和載灃的身上。
從袁世凱被免職之後,宋彪在東北多等了兩年,實際上就是在等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鐵良這批人被良弼排擠出局,袁世凱和這幫人一旦離開,北洋軍的運轉就會出現非常嚴重的問題。
良弼這個人說到底還是不行,他從日本陸士畢業,這本身也就相當於一個中專畢業生。在此之前,良弼也沒有任何從軍履歷和其他的閱歷,不像鐵良、袁世凱都是從下面一步步熬出來的,不像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是一步一個腳印走上來的,都是有真才實幹和控制部下的能力。
真談裝備和訓練。北洋軍真的不差了,它和東北軍比起來的唯一較大差距就是機槍,重機槍的差距也不大,關鍵是東北軍的輕機槍部署到班,每個班一挺麥德森輕機槍。
從這一點來說,曹錕臨陣脫逃是很明智的。真的打起來,如果曹錕和陳文運選擇一個比較笨拙的戰術,很可能一上手就被東北軍殺個精光。
別看北洋軍一個鎮12512人的規模不小,前線作戰部隊也就是8000的規模,按照遼陽會戰的那種例子,衝上去半個小時就能死光,這個就要看指揮官的臨場應變能力。
現在的問題就是宋彪已經到開平了,他一到開平,北洋軍上下的官兵聽說他來了,集體畏戰,不敢和他打。
此時在開平縣,東北革命軍正式建立了總指揮部,下設參謀一局、參謀二局、情報局、後勤局、工事局、鐵道局、民兵局、宣傳局、聯絡局,並且作為全國各革命軍的指揮中心,調度各軍作戰規劃。
對清政府來說,宋彪到開平是一個很恐怖的事情,對各路革命軍而言,宋彪到開平就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這就意味滿清必亡了,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各地督撫紛紛逃亡,再也不做無謂的抗爭了。
在總指揮部里,宋彪一直在和蔣方震、馬爾托斯特校慎密的推測清軍在京師所能聚集的兵力,目前來看,載灃和良弼手裏大體還剩下三鎮新軍,原有的駐京八旗早已腐朽,其中精銳抽調出來編了第一鎮,此前九門提督手裏還有五營的巡捕營,每營滿編是2900人,後來劃歸巡警部,巡警部改編為民政部後,這些旗兵則抽調出來改編為禁衛軍。
加上京師後來新增編設的巡警局的警察部隊,載灃手裏滿打滿算也就是4萬人的兵力,只要調運得度,用來守北京城的問題還不大。
良弼這個人的水平忽高忽低,宋彪和蔣方震都說不清楚良弼會如何佈置,所以,他們在指揮部里做了四個推測,一是最有可能的全軍緊縮到外城防守;二是在通州一帶決戰;三是派一部分守京師,其餘主力南下進攻涿州,爭取和第二鎮會師南逃;四是留一部分守京師,主力北上從張家口突圍。
第一個可能性最大,其他三個情況也有可能出現,情報局和特務局在京師都設有不同的情報點,可現在也沒有偵察出清軍那邊的動態,不是宋彪這邊的情報員和間諜不給力,而是良弼和載灃一團亂糊塗醬,一天之中連續下了幾道相互違背的電令,根本搞不清楚清軍到底打算幹什麼。
東北新軍情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