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勢 第203章 棘手變局_頁2
更新:01-21 13:54 作者:月影梧桐 分類:軍事小說
但眼下這個中國地「寵兒」卻讓他們傷透了腦筋。先是善後借款遲遲不能達成,雖然是五國聯合借款,但真正起核心作用的卻是英法兩國,在秦時竹和德國方面地有心拆台和日、俄兩國推波助瀾式的「配合」下,善後借款遲遲不能達成,妨礙了英國利益的制度性實現;其次是北疆勢力的橫空崛起,打亂了英國的如意算盤,經過山海關大戰,英國武官向外交部遞交的秘密報告中指出,袁世凱的北洋軍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是他們(指北疆軍)的對手,英國人着眼於這個實際,安排了承德「和平」解決方案,約定以唐山為界,本來想隨着時間的推移消磨掉北疆勢力,結果卻大失所望,國防高專建立後,英國教官團對用德國教法武裝起來的北疆國防軍戰鬥力感到驚訝,認為北洋軍和國防軍之間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大,英國佬沒好意思承認的是「英國陸軍和德國陸軍之間的差距」。
對於中、俄大戰,英國人的心情是很複雜的,一方面希望中國人能遏制住俄國人的野心,確保英國也能在東北分一杯羹,另一方面又生怕北疆的力量過於強悍。唯恐動搖袁世凱政府地權威;再次是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xiaoshuo520朱爾典比大多數中國人更加確信宋案是袁世凱所為,這種事情是民主國家匪夷所思地,倘若英國公眾甚至議員們得知,都會強烈抗議英國對這樣一個政權的支持,換而言之,英國既有**裸的殖民掠奪利益追求(商人精神),又有偽善的民主文明教化追求(傳教士精神),更奇特的是。他們居然還認為這兩者是不矛盾的。袁世凱的所作所為,雖然符合前一個目標,但明顯不符合後一個目標,因此他迫切希望這個過程結束的越早越好,如果拖延時日,必然引起知情地英國民眾不滿。
最後,也是讓朱爾典感到最氣憤的是,國防軍的進軍,打亂了他的制度性安排。實際上將英國從「太上皇」和「仲裁者」的寶座上推落下來,試想,唐山防線是在英國人的斡旋下建立起來的,某種意義上英國人其實為袁世凱提供了保證。這種保證曾經是大英帝國屢試不爽的要挾條件,任何要動搖這個條件的人都要考慮考慮背後站着地大英帝國,但秦時竹不信邪,輕輕一發力,徒有其表的唐山防線便土崩瓦解了,這讓朱爾典如何不氣急敗壞?
為了協調各國在華政策和利益。列強曾出台「各國一致」的政策,因此,如何在北疆起兵反袁這件事上做出反應,需要徵求各方的意見,但朱爾典顯然失算了,各國雖然在面子上保持着對大英帝國地尊敬,但在骨子裏何嘗不是一種看笑話的情緒呢。對朱爾典的詢問。德國方面的答覆是這是中國內政。德國不便干涉,願意恪守中立;美國代表只是含含糊糊地表態反對一切戰爭。認為中國秩序需要穩定,需要維持門戶開放;日本和俄國原本就是反對袁世凱政府的,在東北也有各自的利益,此時巴不得北疆和袁世凱打得越凶越好,以便讓他們混水摸魚,但英國地面子還是要給的,因此兩國公使假惺惺的表示,「事起突然,還需要報告本國政府後才能做出適當反應」;唯一一貫在對華政策上支持英國的法國比較積極,願意一起和英國發表聲明,但法國人很明確地告訴他,「鑑於歐洲局勢緊張,法國只能派出象徵性的威懾力量而不能真正調集干涉部隊」,這一招徹底擊中了朱爾典的軟肋,讓他像個泄了氣的皮球癱坐下來,武力干涉中國內政地設想變成了泡影,他問過自己地武官,如果用英國部隊來對付,需要多少部隊,武官先是目瞪口呆地望着他,隨即面無表情地告訴他,至少需要五萬英國陸軍,而這個數字已相當於英國七分之一的陸軍部隊了,議會根本不會同意在歐洲局勢如此緊張地情況下,還要派遣如此數量的部隊到遠東去冒險。
到底怎麼辦呢?朱爾典陷入了沉思,秦時竹不是袁世凱,雖然他也懂得斡旋,懂得妥協,但毫無意義的恫嚇並不會讓他屈服,俄國人已經有了這樣的經驗教訓,朱爾典可不想再碰一鼻子灰,在東方人面前丟臉是很可恥的事情,對方會因此而永遠看不起你。
或者可以和秦時竹試着談談,看看對方究竟需要些什麼。雖然袁世凱是英國的寵兒,但這並不等於此人是不可替代的,隨着袁世凱的年歲日高,精力衰退,大英帝國遲早需要物色一個合適的人來坐他這個位置,在這一點上,秦時竹更加年輕,更加有活力,也似乎是一個更合適的人選。或者更明確的說,只要能夠保證英國的在華利益,朱爾典並不介意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