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鱗開 四五三 但得飽掠速颺去(九)_頁2
更新:09-01 18:03 作者:美味羅宋湯 分類:軍事小說
二人定下的撤退計策中,第一條就是如何將這些文官遷去遼東。其次才是種地的農民和各種工匠。惟獨要留下的,就是那些商人。事實證明,如果沒有晉商通報消息,大軍就又瞎又聾,根本連敵軍主力在哪裏都找不到。
留下這些商人,到了遼東也能獲得關內的補給,雖然價錢貴一些,總比沒有好。
既然要留下晉商作為溝通內外的橋樑,那晉商的保護傘也就只能留下。故而山西籍的官員算是逃過了此劫,重點擄掠對象是江南等地的文官。
只要有甄別工作,宋弘業就有了用武之地。
他早就找到多爾袞表達了自己對大清的「忠心」,聲明自己雖為漢人,但一顆紅心早就裝了滿洲的血,絕對要跟隨滿洲出關。多爾袞還從未聽過如此忠心耿耿的表白,被宋弘業說得欣喜萬分,當場賜下了關外三十個莊子,外加五百個包衣的重賞。
宋弘業由此可以光明正大地記錄滿清留下官員和帶走官員的名錄,然後一式兩份,一份交給多爾袞,一份送去天津衛。
多爾袞為了下次來北京更加輕鬆,還特意埋下了密探。可惜這些密探也都在宋弘業的控制之中,有許多原本就是雙面間諜,名義上是滿洲密探,其實卻是大明忠良。
多爾袞和多鐸的小動作很快就驚動了其他滿洲貴族,紛紛做起了自家打算,整個北京再次陷入混亂、搶劫、屠掠之中。
……
朱慈烺拿到北京方面的通報十分痛苦。這些百姓都是大明的元氣,任由滿清如此糟蹋,自己卻無能為力。如果他手裏真有二十萬大軍,倒是可以將北京封鎖起來,但事實上可用的戰兵還不到三萬。
而且第二師幾乎進行了一場大換血,要想恢復戰鬥力還需要時間休養。
「能議和麼?」朱慈烺第一次發現自己有悲天憫人的心態,不過旋即就被各種現實理由所抹滅了。
說到底,只要大明恢復元氣,隨時可以發出大軍殲滅頑抗的滿洲亂軍。而現在的關鍵就在於如何保住大明的元氣,減少人口損失。對於一個農業國家來說,人口是遠甚於金銀的重要資源,這點先人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有土斯有民,有民斯有財。
土地,人民,然後才是財富。
經過流寇和東虜的雙重打擊,整個北方的巨姓右族幾乎十不存一。照道理說,土地應該是有了,然而人民離散得卻多。如果放任東虜大掠奪丁口,那麼日後北方更難恢復元氣。而一旦北方人少,萬裏邊關就處處虛弱,就算是簡直如同無人之地。
正是因此,朱慈烺在形式大好之下,竟然想到了等同於「賣國」的詞——議和。
吳甡作為大明的次輔,皇太子的首席謀臣,自然知道這種想法是迫不得已,但萬萬不可。想當年陳新甲在大明危難時刻奉命暗中議和,東窗事發後還被憤怒的朝臣言官逼死。
如今大軍光復北京,不說北伐也就罷了,竟然還想着議和,這是要自絕於天下啊!
ps:求推薦票~!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