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華再起 43淮安的曙光
更新:04-20 07:22 作者:淡墨青衫 分類:軍事小說
華軒大賣關子,沈葆卻不信他能留下自己。//www.qΒ\\他是身,一心報國濟民,也要做一番大事業出來,跟着張華軒雖然將來成就必定不小,不過終究是附人羽翼,算不得是自己的成就,他的江南道監察御史官職雖小,將來的前景沒準還不在張華軒之下,畢竟兩人的家世與人脈相差太遠,僅憑淮軍的成就在戰亂時還算是一方豪傑風雲際會,一旦髮匪與捻子平定,張華軒這樣的商人統軍大帥到時候也就算是風光到頭了。
這一些沈葆當然不會明說,當下只是嘴角帶笑,輕輕搖頭,向着張華軒道:「玄着想留下我,這個太難,我拭目以待便是了。」
張華軒嘿嘿一樂,也不與沈葆明說,只是與他並肩而騎,向着淮安府方向直返而去。
他這一次淮北之行收穫巨大,咸豐帝賞的那些御賜物品就不必提了,除了江蘇按察使不變外,還加了兵部侍郎與太子少保的銜頭,這些都是朝廷恩賞有功大臣的套路,再加上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職,以這種勢頭發展下去,只怕再過兩三年就要位極人臣,以清代文臣武將的提升速度來說,已經算是極快,算得上是春風得意了。
不過他最得意的卻不是這些,太平軍興之後,清廷的官爵榮銜極濫,記兵提督總兵滿地走,加點榮銜算不得什麼,倒是這一次推掉了安徽布政使的實授後,清廷地反應顯然是極為滿意。對張華軒也放心了許多,在他羽翼未豐之際能不引人注目,或是心存懷疑,這一點至為重要,可比得什麼加銜和御賜棉袍要實際的多,令他得意非常。
進入淮安府境內後,情形卻又遠遠比淮北強的多,這兩年來淮安一府是張華軒的淮軍根基,不但不曾因為軍興而受苦累。反而受了諸多照顧。
現在淮軍人數接近兩萬人,相關的軍中長夫後勤雜役也需用不少,軍隊採購買辦自然都在當地,淮軍軍人與軍官也儘是本地土著。淮軍軍餉豐厚,連帶着軍人的福利也惠及地方,整整一支近兩萬人的軍隊已經盤活了地方經濟,使得淮安一府十幾個州縣呈現生機。再加上張華軒不取農人厘金,地方財政被他收到手後,種種苛捐雜賦也被免了了精光,整個兩淮無不歡欣鼓舞。而在此之後,興辦紗廠,廣收棉花。其餘的油廠、麵廠、再加上火器局的用工。用地工人自然也是兩淮一帶選取。在當時來說,一個普通的內地州府突然有了這麼多近代軍隊與早期工業化的工廠。優厚的待遇使軍隊和工廠向着周圍地州縣輻射出強大的能量,把整個地區的經濟都帶動起來,而淮軍的特有地近代軍隊的氛圍,也在經濟之外,對整個淮安的文化生態有着潛移默化的作用。
這一切地一切,當然全是張華軒的心血,當離開宿州進入淮安府後,這種改變的跡象越發明顯,等到了淮軍駐地與工廠雲集地淮安府地近畿之後,這種遠別於一潭死水般地封建社會的勃勃生機,遠比半年前要來地明顯的多。
工廠,軍隊,火器局,如同一台急速運轉的蒸汽車頭,馬力強勁之極,把落後的淮安拖在車後,飛速前行。
一隊隊的淮軍士兵穿着嶄新的新式軍服,灰色的軍服穿的筆挺,軍風紀扣的嚴嚴實實,打着綁腿,戴着方檐帽,背上背着軍毯與行軍鐵杴與水壺,肩上扛着英軍制式的滑膛火槍,在教官的帶領下,喊着口號在兵營附近或是跑操,或是進行隊列訓練。
新軍五千餘人,全部採用的後世現代軍服的設計,漂亮乾淨,合身合用之餘,還追求了軍服的漂亮與呈現男人的陽剛之氣,幾千新軍穿在身上,顯的漂亮幹練,英姿勃發。一隊隊的淮軍新兵在軍營內外形成了一道道漂亮的風景,在軍營內外行走路過的行人都忍不住駐足觀看,在田間地頭忙碌的農人也會笑眯眯停住手中的活計,看着那些打扮的帥氣漂亮的新軍將士路過時,總是忍不住交口稱讚。
就在軍營不遠處,就是最後興辦的火器局,由歐洲聘請來的技師指導,淮軍出人出物,已經有兩個高爐搭建起來,開始熔爐鑄炮。相比與火槍,當時的火炮反而更加容易鑄造一些,火炮的工藝更為簡單,而且可以略微粗糙,以中國的工藝水平都能鑄出火為炮,張華軒的火器局擁有當時歐洲最先進的技術和膛床,在八月的時候高爐建好,傾倒鐵水鑄模成炮,然後用膛床打磨,八月間已經有一門六磅炮出廠,這時候才九月初,已經又有兩門火炮鑄造成型,開
試炮。
火炮鑄造順利,火槍也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