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畫家 第317章 洶湧_頁2
品的消息是誰傳出去的?」貝羅尼卡張口問了一句。
方逸想了一下說道:「無非是見過了一些人,最大的可能是到畫廊看畫的英國鑑定家,這些人其中的一個和勞德熟悉,把這個事情告訴了勞德」。
方逸的推斷很合理。而且就是事實,一位英國鑑定家不光和勞德熟悉,而且是關係相當不錯的朋友,那幅殘品鑑定就是這位搞出來了,當一看到方逸的推斷作品,不位的腦子馬上想起了以前勞德讓自己鑑定的這幅殘品,出了勞倫斯畫廊就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勞德,讓他過來看一看,方逸推斷出來的作品有一部分和他手中的殘品相似。這才有了勞德打電話到勞倫斯畫廊要求看方逸的這幅作品。
正當方逸和小夥伴們認為這事情要過去的時候,誰知道一個消息卻又把這個事情推了起來,那就是對於殘品的疑問。
一家美國的二流報紙,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把勞德和方逸,然後兩幅作品一起聯繫起來,推論出了一個更加吸引公眾視線的問題:會不會是勞德和方逸早就認識,兩人間在這個事情上達成了一種交易?
按着這個媒體的分析,那就是殘品和方逸的仿作可能都是出於方逸之手,或者是殘品是真的,仿作參考了殘品進行創作!如果按着這個推論,那整個事情就是一場陰謀,勞德和方逸兩人之中至少是一個人參與,另一個人點頭同意,實施了這一次炒作!
這樣的推論出來,一下子就被很多大眾媒體引用,普通的百姓嘛就是看個樂呵,你跟他們說什麼鑑定之類的,誰在乎!而且媒體也是用了可能,或許這類字眼,全部是推論的語氣。不過這麼一說,按着通常的邏輯還能解釋的通,這下子茶餘飯後大眾們就又有了新的話題。
剛出現在大眾媒體上的時候,方逸並沒有太過於在意。大眾媒體嘛,要是就是吸引眼球,為了附合大眾口味,很多的媒體都是沒什麼節操的。
《整個事情就像是一出謊言》紐約的報紙上這章文章被放到了頭條,下面的配上了殘品還有方逸仿作的照片,當然了是黑白的!文章里引用了這位記者採訪一位鑑定家的話,殘品理論上可能是出於方逸之手。不過在文章里鑑定家口中的理論兩個字被去掉了,直接變成了可能是方逸的仿品。在文章中開始質疑方逸和勞德的人品,說話的口氣幾乎就是像認定了兩個一起合謀,搞起了這次炒作。至於兩個能獲得什麼好處?那還用說,勞德宣傳了自己的博物館,而且兩幅作品的價格上揚了。方逸從這件事情中獲得了很大的名聲,現在連一些普通的大眾,都知道了方逸的名字,你能說方逸沒從這事中得到好處?
藝術媒體沒有節操還不至於到這個地步,十七世紀的作品仿到殘片的程度?這太有難度了,不說是畫布就說是顏料什麼的那時候都是手工調製的,也沒個錫管裝什麼的,想要把裏面的成份仿齊了都有很大的難度,別說通體上讓很多鑑定大師都承認是倫勃朗的筆跡了?這可能嗎?
如果是方逸作的殘品那還仿作幹什麼,直接把他用這樣的手法補齊了不是更好,那一賣出來直接上幾千萬美元,就是上億也不是什麼驚奇的事情,收藏那幅原作的瑞典博物館還有荷蘭人怕是打破了腦袋也要得到這些剩下的作品。
大眾的媒體注重的是噱頭,現在有了這個東西以後,媒體哪裏管你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只要有人願意看那就說吧。就像是國內的一些所謂的軍事小報上,動不動就是中國有什麼,嚇了美日一大跳,中國有什麼,嚇了美日俄一大跳之類的,你能說這些一看就胡扯的東西沒人買?就是為了迎合一些人的口味,沒人買那發行它幹什麼!
從美國發酵然後傳到了歐洲的大眾媒體,這時候就是洶湧澎湃了,因為方逸又是中國人,這下子一個騙子的名號被這些媒體送到了方逸還有勞德的腦門上,很多大眾也受了蠱惑,認為方逸和勞德兩人合謀搞出了這一出。
勞德這位大亨沒有客氣,直接讓自己的律師把始作俑者的小報告上的法庭,要求賠償三千萬美元的名譽損失,然後道歉。這份賠償訴求一出來,又像是在這個事情上加了一把火。現在更熱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