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 第二十五卷 以海制陸 第三十節 堅持方向[第二更,求月票]_頁3
少三艘艦隊航母,三艘戰列艦的艦隊參加對美作戰,並且出動至少25個師的地面部隊,每個月向唐帝國遠征軍提供15萬噸的作戰物資。而當時德國與波斯帝國都沒有足夠的海運力量,因此將由唐帝國承擔運送兩國的地面部隊,以及作戰物資的工作。
在回到了帝國之前,薛希岳就讓嚴定宇給羅雲沖發去了繼續展開戰略轟炸的命令,同時還讓留守京城的宗漢欽派遣了一名政府官員前往金斯敦,將薛希岳早就已經準備好了的一份文件送到了羅雲沖的手裏。
到此,戰略轟炸的方向性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
其實,當時所有國家的首腦都清楚,戰爭一天不結束,那麼同盟國就一天不會解散。大部分的同盟國成員國實際上都不希望同盟國集團解散,甚至希望在戰後繼續保留這個軍事同盟組織。特別是對那些一直親唐,同時又想在戰後依靠唐帝國的國家來說,就更不可能與唐帝國為敵了。在芬蘭提出了質疑的時候,朝鮮王國,泰王國等幾個唐帝國的附庸國就提出了反對意見。
更重要的是,當時唐帝國正在逐步推行新的戰後政策,包括由施鼐興負責的戰後世界重建計劃,以及由帝國政府主導的戰後國際聯盟機構。帝國外交大臣已經在27年底的同盟國外長會議上暗示了這兩個用於維護戰後世界的穩定,並且幫助經濟復甦的計劃將聯繫到一起,也就是政治同盟與經濟同盟將合二為一。這樣一來,要想在戰後獲得唐帝國在經濟上的援助,那就得在政治上支持唐帝國。
可以說,這正是戰後世界冷戰的導火索,同時也預示着戰後的世界不會太平。很多國家都已經意識到,唐帝國正在布下天羅地網,要將一切威脅到其根本國家利益的對手打壓下去。對那些沒有能力與唐帝國競爭的國家而言,就要選好自己的位置,要麼是朋友,要麼是敵人,沒有第三種選擇。
實際上,在戰爭結束後,同盟國集團本身就沒有存在的意義,而國家之間的軍事,政治,經濟同盟又是必要的,特別是對維持戰後世界的穩定,恢復經濟來說,政治與經濟同盟尤其重要。因此,找到一個替代同盟國集團的新方式,這是必然的發展方向,也是必要的發展方式。
對美國的戰略轟炸上所出現的反對聲音,實際上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而隨着戰爭走向最後階段,恐怕越來越多的國家也得考慮一下戰後的位置了。測試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