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 第七百三十三章 扶顛始知籌策良_頁2
但是情況又有所不同。
李思遠的復**,可以說是大唐在安西都護府的框架下,參與程度最高的外圍武裝力量,但是隨着他們地盤擴大和軍事力量的膨脹,加入者日眾而漸漸攤薄了,但總體來說初期受安西派遣或是培養的軍將士官,仍舊是復**中最大的群體。
白衣軍可以說是,以反阿拔斯王朝為主旨的,屬於信奉哈瓦立及派的穆斯林為主體的起義軍,成分也最為複雜,通過內部的親附勢力和潛伏人員,進行策略性的引導,並予以足夠的制約手段。
如果他們有什麼不軌異動的話,很容易就會受到來自海路的南海都督府,東面重鎮設拉子的駐軍,以及南方俾路支地區的吐火羅軍隊的多重打擊。
從某種程度上說,同盟和從屬關係,不僅僅需要共同的利益,也需要相應的力量對比,來維繫的。
以協助其結束地方上的混亂和無序,建立起相對分工明確,更有效率的地方行政體制和統治架構為名。派出足夠的專業人員。以擴大增強其內部的影響和力量對比,這是堂堂正正不容拒絕的陽謀。
武力手段的征服,只是一個開端,宗教和文化上的滲透和潛移默化,經濟上的控制和把持,政治上的同化和引導,都是必須同時跟進的。
在這個冬天,呼羅珊唐人軍營中,也出現了新的伙食品種。
枯樹枝一般的香腸干,石頭一樣堅硬的熏肉。像木頭一樣堅韌的鹹魚,硬邦邦到牙齒嘎吱響的航海口糧——帶有海帶和紫菜味的壓縮餅乾,都是來自南方,活躍在霍爾木茲海峽以南的天賜州沿岸殖民區的產物。
隨着道路的打通。原本貧瘠的俾路支省區,莫克蘭山脈和高原,變成商旅頻繁跋涉的中轉地,來自南亞的北天竺和吐火羅地區,來自中亞的呼羅珊和河中地區,來自北方的克爾曼和錫斯坦地區,來自外海東非和紅海沿岸的殖民地的商旅,波斯灣沿岸的法里斯地區,在這裏匯集成新的商業樞紐。
因此,繼北天竺之後。嶺西行台再次獲得來自南方海路的後援和補給,雖然初始規模並不是太大,穿越荒蕪乾旱的俾路支高原也不是那麼令人愉快的事情,但是相對安西和北天竺,成本上的相對里程還是近了不少。
由於處於運輸成本和效能的考慮,這些物資都是當地收穫的穀物瓜菜和牲畜作為原料,加工成相對便攜易貯的壓縮口糧、肉脯、乾菜、罐頭,桶裝乾貨等形式,再進行長途運輸的。
受委託的商人將這些物資送抵呼羅珊最南端的重鎮巴里黑之後,從當地獲得相應的當地特產購買配額。再次補給物資和人員後,再將香料、寶石、藥材、紡織品、手工器皿、毛呢、皮革等這些特色物產大老遠運回海邊的港口,變成翻倍增值的錢幣和財物。
當然這項生意並不是那麼好做的,需要很多家有勢力的商人合夥,才能滿足其中某個標的需要。而且路途艱險周期也長,但是相對一來一去的利潤也夠足豐厚。運氣好的話倍半數倍之利,也不無可能。
當初派駐經略設拉子大城,虎狼將統轄的第十三路兵馬使,正是得益於近水樓台得到來自海上的支援,而得以短時間內平定地方的動盪和反撲,還有餘力集結出一隻軍隊北上策應行台本部。
。。。。。。。。。。
至高至大的護佑,繼在大馬士革北方,挫敗南方的前朝餘孽拉赫曼的野心之後,偉大的哈里發再次在庫馬爾河畔擊敗了希臘人的入侵,將他們的皇帝和軍隊,圍困在安條克。假以時(-< 書海閣 >-屋最快更新
ef="
)日,就能對東方的戰線派出更多的軍隊和支援。
宏偉的扎格羅斯山西麓,富饒的庫赫魯山谷地中,扎因代河畔,吉巴勒省的首府,昔日阿黑門尼德王朝的都城——伊斯法罕城中,新集結的軍隊中如此的相互鼓舞渲染着士氣。
吉巴勒(意思是群山,即古代米迪亞),後來叫做波斯的伊拉克,也是波斯帝國最精華的腹心地區,波斯皇帝的全稱,所謂「一切伊朗及非伊朗的王中王」就是以當地為基礎的。
而伊斯法罕」之名同樣源自波斯文「斯帕罕」,意思是「軍隊」,古時這裏曾是古代波斯軍隊出征前的集結地,並由此而得名,作為伊朗高原上的經濟中心和商業樞紐,伊斯法罕其稅收和兵員,也是歷代波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