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法爺 第319章 神經網絡_頁3
更新:09-18 08:06 作者:奇蹟祈願 分類:都市小說
二級神經元。
像人類的視覺系統,便是通過1億3千萬光感受細胞接受光信號,在通過120萬節細胞軸突將信息從視網膜傳遞到大腦,形成了三維圖形。
而機器學習,便是要教給計算機,怎麼把它接受的輸入結果和我們想要的輸出結果關聯起來。
諸如看到一張圖片,它能夠理解這便是我們需要的數字1.
而這依賴的便是感知器,這也是名為神經網絡的原因。
感知器,本身便是模擬神經細胞,原先的生物學名詞都有了對應的新名字——
權量(突觸)、偏置(閾值)及激活函數(細胞體)。
機器無法理解一副圖片,但是它可以把圖片翻譯為「像素點陣」,然後這些點陣以0與1輸入。
林奇默默在地面上化了一個初中生熟悉的xy坐標軸,同時在上面點出了(1,1)(-1,1)(-1,-1)(1,-1)這四個左邊,它們連接起來便是一個正方形,而這四個左邊分別坐落在四個象限。
機器學習需要的便是讓機器知曉諸如(2,2)這種應該算作哪一個象限?
這便需要神經網絡算法的「分類」作用。
這裏輸入是一個(2,2)的坐標,它是一個1乘2的矩陣,這是輸入層。
設定50個神經元,所以它便是一個1乘50的矩陣,這是隱藏層。
而結果1-4象限,則是一個1乘4的矩陣,這是輸出層。
根據線性代數的知識,可以知道矩陣之間是能夠溝通的,所以一個輸出層的1乘4矩陣可以用最初的1乘2輸入層矩陣表達。
這其中的操作,便在於為這個矩陣運算添加激活層以及輸出正規化,再通過交叉熵損失來量化當前網絡的優劣,最後再進行參數優化。
這個過程所需要的便是反覆疊代。
重新走完這個過程後,林奇也不禁感慨地嘆息數分。
他還記得大學的畢業論文課題,當時都是由各個導師根據自己的專業範圍制定題目,然後再由學生們報名選擇。
當時林奇選的慢了,最後剩下的都是若干不好啃的「算法題」。
畢竟做算法,墓地就是優化它的參數,讓整個計算時間短一些,效果更精確,最終更優化些,可是每年一代又一代的學生,早已把沙漠上明顯的寶石撿走了,剩下的方法也就研究生博士生的路子,自己圈一塊地,繼續往下深挖,想要靠着視野一眼就挑出鑽石,那根本是無稽之談。
而林奇最終思索數番,選擇的是一道遺傳算法做全局最優的題目,結果當時matlab早就有一整套成熟的工具包,林奇還是老老實實地自己編寫函數,最終湊出一篇勉強的論文。
最終面對評審專家提問創新之處時,林奇也只能面前回答,他用的這幾個參數組合,未見與前人文章,這才勉強划水過去。
而他那位選擇了神經網絡算法的舍友,當場被質疑模擬數據造假,差點延畢。
後來為了幫助舍友,林奇當時算是第一次接觸神經網絡算法。
毋庸置疑,在神經網絡算法裏,秘能場參數便是「輸入矩陣」,法術模型結果便是「輸出矩陣」。
隨即,林奇在地面是書寫了一段文字——
神經網絡(nn)。
人工神經網絡(ann)。
以大量的簡單計算單元(神經元)構成非線性系統。
一定程度上模擬大腦的信息處理、存儲和檢索等功能。
bp網絡的誤差反向後傳學習算法。
輸出後誤差來估計輸出層的直接前導層誤差,再以誤差更新前一層的誤差,如此反傳下去獲得所有其他各層的誤差估計。
……
他一步一步地重新將整個神經網絡的知識梳理一遍。
他相信,這也是對面那位神孽所等待的內容。
這也是兩者之間的交換!
一種無須言說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