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六百四十三章:勛貴的第二時代?_頁3
位和作用。
過去的這數十年當中,定國公府雖然很少直接上戰場,也並不會直接掌握軍權,但是,大多數時候,卻都在五軍都督府擔任職位,且十分受歷代天子的信任。
所以,無論過去的幾朝,英國公府和成國公府各自如何起落,都會默契的點到即止,不會有真正的爭端掀起。
因為他們清楚,天子可選的人,並不是真的只有他們兩府。
這種特殊的地位和風格,同時也吸引了一批同樣在朝中不受待見的勛貴,也即是靖難中的降將勛貴。
作為被招降的將領,無論是和以成國公府為首的一批太宗班底,還是和崛起雖然稍晚,但是身家清白的以英國公府為首的北征勛貴相比,都是有些受排斥的。
畢竟,那個時候的勛貴還都是軍隊出身,對於受降之人,心中總是免不了有輕視的。
這種情況下,這些降將勛貴為了不被排擠,自然而然的,就匯聚在了定國公府的周圍,形成了一支新的政治力量。
原本,這支力量雖然不強,但是,在朝中也頗有影響力。
但是可惜的是,定國公府因為家風嚴謹,子嗣並不充裕,第二代定國公徐景昌有兩子一女,次子還是晚年所得。
傳到第三代定國公徐顯忠,正統十三年病故,死的時候,只有一子一女,長子徐永寧更是只有年方五歲。
按照朝廷慣例,爵位承襲,若非特殊狀況,至少應該年滿十三歲,英國公府是因為張輔戰功累累,又是為國戰死,所以得了特恩,准許幼子提前襲爵。
但是,徐顯忠是正常病逝,自然要照規矩辦,這就導致如今的定國公府雖然爵位早已確定了人選,但是,卻無法承襲。
當然,這個無法承襲,僅僅是因為徐永寧年齡不夠,和成國公府這種狀況,是完全不同的。
因為徐永寧年紀尚幼,且唯一的叔叔也早逝,所以,事實上如今的定國公府,是沒有一個真正的當家人的,一應的事務,都由老夫人來操持。
這也就導致了,如今定國公府的存在感在朝中幾近於無,歷次朝局動盪,定國公府不會發聲,也不會有人讓定國公府發聲。
但是,那畢竟是顯赫的公府世家,不發聲不代表沒有影響力。
成國公府落魄成了這個樣子,尚且有那麼多的勛臣世家念及故舊姻親之情,願意守望相助,何況是始終站的穩穩的定國公府。
幾代定國公留下的遺澤,並不是那麼容易被消耗殆盡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雖然朝廷多了一個豐國公,但是,代表勛貴們發聲的,往往更多時候,是任禮甚至是張軏這樣出身顯貴,但爵位並非最高的人。
歸根到底,李賢雖然因擁立之功,被賜了國公的殊榮,可他在此之前,不過是一個普通的侯爵,而且並非是權勢資歷足夠深厚的侯爵,所以僅憑一個非世襲的公爵爵位,能夠做的事情,其實並不算太多。
但是如今……
雖然上奏的是永康侯和隆平侯二人,但是,他二人本就和定國公府走的極近,奏疏又寫明是定國公府牽頭,三座府邸聯名,事實上,便可視為是定國公府的表態。
當然,距離上一代定國公徐顯忠去世,已經有兩年多了,算算時間,那位板上釘釘會承襲爵位的小娃娃,也已經七歲了。
這個年紀,實際上是做不了什麼決定的,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在朝堂上發聲,也勢必不能重新聚攏起屬於定國公府原本的勢力。
那麼,在這個敏感的時間點,這份奏疏的出現,是否意味着……
豐國公,抑或是靖安伯,已經和定國公府完成了,類似於英國公府和之前寧遠侯一樣的聯結。
又或者更直白的說,這是否意味着,站在豐國公和靖安伯背後的那位,在勛貴中長久以來的滲透,終於有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