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大明 第三章 永鎮廣西(一)_頁2
的?把丁如晉搞死了,後面怎麼弄?石某人明顯感覺對於侯逆就是束手無策啊!
「不當人子!」景帝依舊在罵。
倒是于謙拈鬚笑道:「如晉也不見得乾淨到哪裏去。皇帝想想,石某人不至於淺薄到這等地步吧?依老夫看,事實倒大致就是如此,只不過石某人這第一封奏摺,很難說如晉在其中,有沒有使手腳的。」
景帝聽着,無力地長嘆了一聲,石璞也是數朝元老,當然不至於弱智成這樣,中間或者有什麼內情,只不過一切印鑑無誤,就着着實實是石璞上的奏摺啊,景帝以手撫額良久才開口道:「當日朕與如晉閒言,彼言道:勝利者不應受指責。朕問其為何?安不聞求全之毀?彼言道:若毀,則世漸無勝者。今日細思,方知其言不虛啊!」他放下手來,轉身望着于謙說道,「無論其中多少曲折,若責備如晉,與莫須有何異?天下臣子,安有忠心王事者?」
這就是皇帝的無奈了,除了開國之君以外,皇帝向來不是想怎麼樣就怎麼來的。
天下是他的,亂搞?那就滅亡吧,宋高宗不就這麼幹,南宋就一直衰弱至滅亡嘛。
無論他多不爽丁一都好,無論這件事裏,丁一是否搞了鬼都好。
景帝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那就是不去找丁一的茬,因為一旦找丁一的茬,丁某人都恪守臣道到這份上了,督廣西,打勝仗,無故就撤他職,要他散盡新軍,圈禁懷集,他都老實聽了;救石璞之後,老老實實又回懷集呆着,也不為自己表功……這樣都容不下,那皇帝容得下誰?
于謙寬慰地點了點頭道:「天子聖明。」
「依沐家舊例吧,着丁如晉永鎮廣西。賜鐵券丹書。賜姓,封伯。」景帝嘆了一口氣。
于謙搖了搖頭道:「若如此,恐如晉將效沐晟舊事。」沐晟舊事,指的就是明成祖登基後,沐晟乘新皇改元、全力刷新朝政之機,疏言麓川平緬宣慰司差發銀之「後續認者,難於為額」,請求朝廷減免其在原額六千九百兩基礎上,所追加的一萬八千兩差發銀,獲得明成祖允准。
也就是要求朝廷少收稅,不收稅。不單單是成祖年,到了英宗在位時的,正統十一年七月沐昂曾因雲南連遭天災,又是上奏「停徵雲南各衛拖欠正統九年分被災屯地子粒」等類似的事情。
「若有所請,皆準之。」景帝咬了咬牙,卻是馬上就這麼說道,只不過停頓了一陣又說道,「着石某即刻隨宣旨中官回京!下旨問如晉,若將三萬邊軍盡歸其麾下,一年之內能否平定廣西?若不可,則三萬邊軍開赴雲貴平亂,廣西按如晉先前謀策而行。」
這倒就不是景帝小心眼,而是三萬邊軍南下拿的就是雙餉,要是陷在廣西卻又無法加速平亂的進程,那朝廷支付不起這一大筆軍餉糧草等等的花費啊,大明朝雖然富足,但架不住英宗前兩年敗了一次家,又弄了一次京師保衛戰,又是四處平亂……
于謙苦笑道:「聖上,此事恐須從長計議啊!」之所以派石璞去廣西平亂,不單是原先景帝不打算真的把廣西給丁一養老,也不單是覺得丁一平定廣西的戰略,所花耗的時間太長。最重要的是丁一搞的官紳一體納糧、免田稅、論道堂等諸般事務,傷損了士大夫階層利益!
所以一大堆的彈劾奏摺,甚至還有提請丁一回來坐鎮都察院——給他升官讓他別去治民了。當其時,景帝和朝廷諸大員都沒有認識到廣西戰局之所以能勝,是因為丁某人的能耐,而不是侯大苟真那麼好打。
所以才有了石璞率邊軍南下的事。
「若是教如晉永鎮廣西,只怕這官紳一體納糧、論道堂等等……」于謙點到即止,意思景帝也是明白的,就是叫丁一去做,這些東西恐怕丁一就會在廣西全境推而廣之了。到時士林的叫罵,士大夫階層的壓力,就得皇帝來背了。
景帝也許有千般的不好,不過有一條終歸是不變的,就是他要做的事,不論壓力多大,他總會想方設法,多不要臉都好,他也一定要去做,不論是囚英宗,易太子,都是一樣的。而這遭逼到無奈,他同樣也拋出這一招:「若有能臣,可替如晉永鎮廣西。」
永鎮,全家都過去啊,如沐王府一樣。
有了前布政使被殺的例子,有了如果不是丁一去救,率領數萬邊軍的石璞差點死掉的例子。誰去永鎮廣西?誰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