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謀伐 第八十八章 戰略得失_頁2
被偉人評價為分不清楚主次的劉備似懂非懂,隱隱已經有些明悟。
陳暮繼續道:「軍情司最新來報,公孫瓚雖然成功北上,但卻被堵在了滹(hu)沱河,袁紹得知消息,肯定會放棄浮陽,立即北上,所以我們應該馬上行動起來。」
劉備立即道:「如何行動?」
「大哥應該先這樣,然後再這樣,最後再那樣......如此這般這般,定能逆轉乾坤。」
陳暮將之前制定的計劃合盤托出,已經有了一個周密的計謀,拯救大兵公孫瓚,以及圍除臧霸的浮陽之圍。
嚴格來上,有奧利給在,只要沒有投石車,浮陽城再多堅持十日,還是沒有問題。
因為城內的糧草供應,大概還能堅持十天左右。
但有瞭望遠鏡之後,袁紹軍營內部的一些情報很容易被偵查到,根據軍情司密報,袁紹已經在加緊製作投石車,不日就能投用到戰場上,到時候浮陽危在旦夕。
因此必須馬上派兵北上,營救臧霸。
至於公孫瓚那邊,則另有辦法。
聽到陳暮的策略之後,劉備點點頭,沉吟道:「好,就按四弟說的辦。」
當下,大軍在城外休整一日,就開始馬不停蹄地行動起來。
.......
.......
章武。
此時,已經是公孫瓚北上的第八天。
浮陽離章武很近,約60餘公里,算成漢里,應該是150漢里左右。
正常來說,大概是一支軍隊兩到三天的路程。
那為什麼公孫瓚會走那麼久呢?
一是因為他並非輕騎上路,而是大部隊加輜重,只能走大路,因此殺到章武城下,攻了一天城。
二是顏良的大部隊人馬根本不在城裏,而是在章武城北面的滹沱河附近佔據了渡口。
滹沱河在後世已經消失,在原有河道上,清末時期重新修築成馬廠減河。
但是在漢朝,這條河卻極為重要。因為它的下游部分,是與漳水匯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條新的河流。
就跟曹操在官渡之戰時,沒有在黃河設伏,而是在官渡河設伏一樣。
顏良與審配根本不在章武城內駐守,而是佔據了滹沱河對岸的渡口。在河流北岸修築營寨,建造堡壘,將渡口堵住。
作為兩條漢時中等河流匯聚在一起的大河,渤海郡的這一段水流更大,河道更寬,渡口極少,泥沙淤積,地勢較緩,可謂是壁壘森嚴,易守難攻。
公孫瓚用了三天時間抵達章武,然後花了一天時間攻下章武城,休整一日,再北上七十餘里,於第五日抵達滹沱河,結果被顏良堵在了滹沱河對岸,進退失據,難以北上。
相比於青州軍擁有大量船隻,幽州軍的部隊組成,就完全是步兵加騎兵的組合,大軍浩浩蕩蕩兩萬多人,沒有渡口,根本不能過去。
渡口之所以能被稱為渡口,本身就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因為選它的位置,可謂是古人的智慧結晶。
大型河流,並非所有的地方都是湍急浩瀚,也有水流平緩,易於渡河之處。
因此選此地為渡口,方便來往船隻安全行進。
二是渡口設施齊全。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渡河的方式就已經很多。
有修橋的,有撐船的,有拉繩索的,也有像曹操那樣鐵鎖連船橫在江面當浮橋的。
船隻來往,有齊全的設施,自然也就更加安全方便。
而沒有渡口想過橋實在太難。
不然官渡之戰的時候,為什麼袁紹一定要強行從官渡打過去呢?
繞道不行嗎?
就是因為官渡,是一個渡口的名字。
當時曹操是在鴻溝水,也就是楚河漢界那個鴻溝南岸的官渡結營防禦。
鴻溝水只有官渡一個渡口,從別的地方幾乎不可能過去。
袁紹只能在官渡與曹操硬碰硬。
因此一個渡口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
顏良佔領章武之後,早就大量收集兩岸船隻,集中焚毀,沒有給公孫瓚留下任何渡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