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謀伐 第二十一章 南陽之戰(3)_頁2
如今已經是六月,由於五月份陳暮大軍就已經南下,張繡龜縮在宛城之中,而小麥成熟時期,正是五六月,所以此時城外還有大量麥田並未收割。
張繡據南陽,南陽諸多縣城都以他馬首是瞻,但陳暮大軍來之後,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就得了淯水東岸大量城池,這些城池既然已經投靠朝廷的情況下,百姓收割的小麥自然不用上繳給張繡。
而作為受黃巾之亂以及董卓之亂較為嚴重的一郡,人口早就不復和帝時兩百餘萬丁口,且南陽以南的很多縣城都被劉表控制,使得張繡治下人口和地盤其實並沒有那麼多。
在朝廷軍隊已經佔據了很多地盤的情況下,張繡還得養着軍隊,那麼宛城附近的大量田地收割就變得十分重要,如果全讓朝廷收走,損失不可謂不慘重。
因此諸葛亮這一招可謂是打蛇打七寸,即便張繡不回援,那你城外的麥田就別想要了,除非劉表援助,否則今年過冬的糧食都會成為問題。
不過這一招厲害歸厲害,但還是不能傷筋動骨,狠一點學曹操,直接把宛城周邊百姓遷移走,同時再派人襲擾南陽西面的酈國、順陽、祈縣、丹水、南鄉等縣,搬空剛剛充實的府庫,來一招釜底抽薪,保管讓張繡絕望。
只是那樣做太傷民心,諸葛亮也許想到了,但並沒有這麼做。
將戰術佈置做完之後,諸葛亮這才拱手向陳暮說道「師君,可還有遺漏?」
「不錯了。」
陳暮讚許道「中軍與敵人糾纏,右軍牽制,最後由玄甲重騎一錘定音。而對張繡部隊,也有所防範,以騎兵威懾,拖延他們的腳步,在這一點上,即便是我也不能做得更好。」
諸葛亮沉聲道「這都是師君當年用過的戰術,曾經在課堂上跟學生講過,學生一一記下來,今日學生只是東施效顰,並不算什麼。」
「我當年用過的戰術?」
陳暮回憶了一下,發生還真是。
利用騎兵作為威懾牽制敵人步兵,是當年打黃巾時對郭大賢用過的戰術。
中軍對壘,重騎兵側翼突襲就更不用多說,幾乎都快成為了陳暮看家法寶,打黃巾、董卓、袁紹都經常用,屢試不爽。
谷詷<spa> 其實這種戰術並不是他發明的,別說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單說古羅馬時期,愷撒和龐培的法薩盧戰役,就是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利用主力步兵正面牽制敵人,然後騎兵側翼突襲打亂敵人後方陣型的戰役。
所以實際上並不是說戰術具有優越性,而是要分析己方與敵方的具體實際情況,然後做出的選擇。
正如陳暮有一支重騎兵的存在,才造就了用這套戰術的時候,經常無往而不利。
如果他沒有這樣一支重騎兵,那這套戰術自然起不了任何效果。
諸葛亮將命令傳達下去之後,所有朝廷兵馬都開始動了起來,總計兩萬七千軍隊,其中步兵兩萬兩千,騎兵五千。
步兵的來源是陳暮出洛陽時帶的七千由鞠義訓練的河內兵,以及三千三河騎士,又從河南潁川等地帶了一萬後方留守的郡兵,然後是趙雲派出了五千駐紮在葉縣的後援部隊,剩下兩千騎兵就是陳暮的玄甲重騎。
諸葛亮幾乎把所有兵力全都運用到了極致,正面戰場由武安國率領一萬人展開進攻,然後右側戰場有馮楷領七千人將敵人的位置往左翼戰場擠壓,而許褚則領兩千重騎突襲敵人左翼。
這樣本來就因為馮楷位於右翼的壓力致使敵人陣型偏左,一旦被重騎突臉,整個陣型就會變得十分擁擠,從而出現混亂的局面。
可以說從正面的話,就是一萬九千對兩萬,看似少一千人,但諸葛亮卻發揮了超強的兵種優勢,光從陣型上來看,就足以扭轉這區區一千微不足道的差距,將荊州軍擊敗只是時間的問題。
關鍵在於,文聘能堅持多久。
如果短時間內不能擊敗文聘的話,那等張繡援軍到達,恐怕不一定能取勝。
所以諸葛亮又做了第二手以及第三手安排,第二手就是排文謖騎兵襲擾,拖延張繡軍的腳步,第三手則是佯裝進攻宛城,逼迫張繡回防,只是這兩手能有多大成效,就要看賈詡是否能迅速應對。
不過總體來說,諸葛亮的方案還是已經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