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八十四章 止於何處_頁2
更新:09-17 02:16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在手,南洋諸地便不可能學趙佗、吳權。
劉鈺一直試圖讓皇帝相信這個道理,但這個道理最終還要落實在劉鈺身上,有些事他要以身作則。
如果連他這個一手把海軍建起來的人都可以隨時撤換,那麼皇帝對大海的最後一點隱藏的心病也就沒有了。
李淦不想承認自己心裏隱藏的心病,他想和劉鈺來個君臣和諧不相疑的典範。
可能他自己入戲太深,但田貞儀早在之前就告訴過劉鈺,最好的冠軍侯,是二十四歲英年早逝的冠軍侯。
李淦既不想承認自己隱藏到自己都未察覺的心病,此時也不再追問原因,只是覺得自己懂劉鈺的想法,遂道:「愛卿所想的,是利在千秋之舉。制度定下,人才輩出,也確實勝過愛卿披堅執銳在前。」
「但你可想好了,這一仗若是出了問題,你就是大罪,彈劾之詞,必漫天飛舞,朕也護不住你。」
即便這個主意是田貞儀出的,即便目的並不是皇帝想的那麼簡單,可劉鈺是自己思考過的。
皇帝所說的問題,他也想過,但就像是一個學霸可能發揮的不好,可能分數不如另一個學霸,但就算考試前拉稀,也絕不可能比倒數第一考的差。
日本的水軍什麼水平,劉鈺去轉了一圈,太有數了。不要說威海這幾年瘋狂造艦,哪怕威海的海軍只出動一半,也依舊可勝。
絕對的實力面前,沒有意外,而此時的海軍更是一個遠比陸戰意外更少的兵種。
如果遇到颱風,那他去不去都沒有意義,大順走向大海的一切構想也就會化為烏有,可偏偏颱風不是他能控制的。
盡人事、聽天命。
田貞儀的信上,只圍繞着一句話。
欲止於何處?
若只是止於南洋,那麼這件事可以不用提。
靠着皇帝的信任,一手抓起海軍的事,待南洋定,功成身退。
問題在於,南洋拿下,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了嗎?
若心思不止於南洋,那這件事就要提出來。
靠着皇帝的信任,把海軍制度化,先保證人亡政不息,再做心中事。
南洋若定,還有不止之心,哪怕還只是外戰,若到時候劉鈺一直統兵,到時候提出再開拓,皇帝心必生疑。
可能到時候哪怕心裏明知道劉鈺說的再開拓很有道理,卻也會心生疑慮擔憂。
對倭一戰,既然自信滿滿,必能勝之,何不趁此機會「識大體」、「真忠國」,先退後而進之。
李欗年幼,不知軍事,但其身為皇子,心知肚明是來接劉鈺的班的。
那麼李欗就應該知道,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計算手底下的人立下再大的功,也威脅不到他的位子。
既如此,李欗必虛心納言,不會剛愎自用非要表現自己。
參謀制度既已成熟,海軍臨陣又有上好的軍官生,唯一擔心的就是李欗親自帶兵傻呵呵的非往泥潭、灘涂、河口裏鑽。
但李欗是皇子,又是明顯的海軍接班者,那麼此事就不用擔心李欗非要表現自己,這也就連最後的意外都不存在了。
既如此,若將來還想更進一步,此時便要退後一步。
而此時退,南洋一戰皇帝或可再啟用為帥,因為荷蘭不比日本。
但到時候,那就是依着軍改後的思路,勛貴出鎮領軍,而非一手建起海軍的大將領軍。
雖人為同一人,在皇帝眼中卻是兩個人。
田貞儀可能並不太懂戰略,但是卻懂朝中人心這些事,她半句沒提對倭的戰略,只是在劉鈺絕對自信的基礎上,提出了針對人心的想法。
甚至田貞儀也不知道劉鈺到底想要什麼,但之前的信上她就問過劉鈺了。
要想清楚,將來是做「安西大都護」、還是「左僕射」。
如果認為要做的事,非要做成「安西大都護」方可成,那麼就抓着海軍,在皇帝的信任消散之前,南下南洋。
如果認為要做的事,終究還要落實在廟堂之上、江湖之遠,那就不如趁此機會,在一個想要攻訐的人都萬萬想不到的時機,扔下海軍,回京。
朝廷里的事,比之外面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