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二二三章 作孽則心憂_頁3
更新:09-17 02:17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是山區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因為那裏,就像是崇禎十二年的河南。只需要一把火,就能燒起來。真要是朝廷將來又廢止了下南洋之策,東進之前,這萬隆一代正是蟄伏練兵、壯大隊伍的好地方。
…………
城內,荷蘭人一夜沒睡。
一晚上城外火光沖天,時不時傳來爆炸聲。
有時候聽起來像鞭炮,有時候又不像,完全鬧不清城外的起義者到底有多大的規模。
白天的伏擊,也給了荷蘭人極大的壓力,知道城外的起義者有火槍、而起可能有一部分訓練有素的僱傭兵,他們也不敢貿然出城。
第二天一早,等到濃霧散去,城裏的荷蘭人驚奇地發現,他們一晚上都在和空氣鬥智鬥勇,外面根本就沒有人。
折騰了一夜,總督只得下令士兵們先休息一個上午。
官員們抓緊時間了解昨天晚上的情況,一些小規模的斥候小心翼翼地出城偵查,巴達維亞的統治只有在巴達維亞城內是絕對有效的,城外連多少人口他們都弄不清楚。
很快,有人匯報了消息,說是從昨天下午開始,就有許多的華人或者種植園的奴工,朝着南邊逃去,可能有上千人。
並不是所有城外的華人都參與了起義,而是許多因為蔗糖貿易不振而失業的烏衫黨和無褲漢。
這些人都是些悍勇之輩,平日裏在糖廠就是不受管束的,自然行業不振的時候也是最早被開除的。
從傳來的消息看,他們手裏也沒有什麼像樣的武器,很多認只是背着一些簡單的行李,很多人空着手。
而且昨晚上其實根本沒有多少人在巴達維亞周圍,只有幾十人、最多一百人,到處點火、放鞭炮,虛張聲勢而已。
瓦爾克尼爾聽完這個消息,心頭生出了一絲不祥的預感。
向南?
不是往東?
東邊沿海城市的華人不少,這些人如果不敢攻打巴達維亞,按說是應該往東去他們同胞更多的地方。
如果是往東,那倒沒事了。沿途都有堡壘,而且巴達維亞有優秀的海船,憑藉海運優勢,只要井裏汶、淡目等地的守軍佔據堡壘固守,沒有大炮的起義者根本不可能攻下來。
到時候海軍軍隊一到,起義就會鎮壓下去了。
可往南走……這問題就大了。
昨天看到的那封信,以及起義者提出的綱領性文件,都讓瓦爾克尼爾感覺到這裏面有一雙幕後黑手在操控。
向南、向東南,是連綿的山區。此時叫勃良安,後世叫萬隆。
這裏,是東印度最早實行強迫種植制度的地方,此時稱之為勃良安制,算是一個嘗試挽救公司赤字的政策嘗試。
而這種地方,也是最契合起義者綱領的地方。
所謂勃良安制,用後世的話,叫做「商業資本主義壟斷下的變相農奴制」。
荷蘭人強迫各個村社種植一定比例的歐洲市場急需的經濟作物,比如棉花、靛藍、木藍、咖啡等。
比如這個村社,一年要繳納100斤棉花,那麼村社的社長、當地土著的貴族就得到了荷蘭人的授權。
哪個村民要是不種,就要被綁在樹上鞭打、行刑。
就瓦爾克尼爾所知的情況,當地的土著村長、社長等,可謂是手段殘忍,絲毫不會顧及所謂的同胞情誼。
不聽話的、不按時繳納強迫要求種植的作物的,或是綁起來往嘴裏灌牛糞、或是用繩子拴着兩個大拇指吊起來暴曬、或是把衣服全都扒光扔進水坑裏泡着直到渾身的皮都泡起皺。
有人若是帶頭鬧事,當地的土著村長社長等,就會先把鬧事的人打死,以儆效尤。
而在繳納的規定地租之外,多餘的,公司則以低價收購。
壟斷嘛,這就是壟斷的優勢。
公司說多少錢收就是多少錢收,想賣給別人,沒有人敢買,買了也運不出去。
而荷蘭人又向來喜歡扶植中間商,比如讓華人富商當包稅人、承包人,去吸引底層的仇恨。
又或者,在強制種植的地方,給予中間人好處。
比如村社的社長,一年繳納了100斤的棉花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