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終章 九三年(十二)_頁2
更新:09-17 02:23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手工業發達是手工業發達。
富庶的原因,是因為全世界,包括大順和印度,都是用金銀。尤其是大順承接大明的貨幣改革,完全把發鈔權讓給了對外貿易,歐洲的白銀才能大量地、廉價地買到這邊的生絲茶葉瓷器等等。
歐洲的金銀真的多,多到歷史上讓大明完成了貨幣改革、讓印度後來也完成了銀本位改革。
富庶不代表一些手工業就發達。
也有可能,三分是手工業農業進步、七分是錢多。
所以,歐洲的海量存銀,以及極為不發達的棉紡織手工業,便成為了大順這邊這一套國際秩序或者貿易體系的基礎。
僅就棉紡織業而言,可以把大順、印度、歐洲看成一個不太穩固的三角形。任何一邊出了問題,都會引發整個三角的不穩固。
原材料、工業加工、市場,這裏面是有很多蛋疼的因素的。
有人說,手工布無論如何也阻止不了機織布。
這句話,看怎麼看,宏觀上對、具體到一個幾十年的周期內未必就對。
而且,這種思維,很容易陷入到經濟決定論的機械唯物當中。
也即:認為社會的發展只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並把經濟看作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否認政治、思想、理論等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簡單地用經濟因素的自動作用解釋複雜的社會現象和歷史發展進程。
恩格斯說:【如果有人在這裏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是和說德國的革與反革里說某某背叛的人民之類,是一樣的、無意義的、正確的屁話。
這種經濟決定論,是錯誤且危險的。
放在18世紀,如果以這種機械唯物的、幼稚的、錯誤的、甚至是將老馬的學問徹底庸俗化的【經濟決定論】來看待18世紀的問題,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極為錯誤的觀點、甚至一步滑向帝國主義甚至是最奇葩的輝格史觀的變種——歷史上歐洲的殖民侵略,是文明戰勝了野蠻,是先進的生產力對落後生產力的碾壓。
這就很容易產生一種暈乎乎的自以為是,認為1750年歐洲的生產力、紡織業,已經完全超越的亞洲。於是帶着這種庸俗的機械唯物的經濟決定論的腦子,反推出諸多奇葩的結論。
事實上,並非如此,也絕非如此簡單且機械的經濟決定論,所以才導致了大順在印度引發的諸多問題。
這種庸俗化的經濟經決定,在後世,就是尹里奇的《怎麼辦》,狂噴那些經濟決定論的擁躉。
而在此時,作為逆練的結果,就是大順為什麼一定要先把這個奇葩的、畸形的、缺了世界上大約三分之一人口的所謂世界市場建立起來,才能解決大順內部問題的解釋。
歷史上,從約翰·凱尹發明飛梭、到珍妮機、再到水力紡紗機、再到騾機以及軋棉機,這是一個六七十年的漫長路程。
而直到軋棉機和騾機的出現,才算是讓歐洲的棉紡織水平有和亞洲競爭的實力。
用後世的話講,這算是一種後發優勢。
從零開始,從事傳統棉紡織業的人少,阻力小。
而且有着軍艦、刺刀和大炮,打贏了幾次海上的商業霸權戰爭,靠着殖民地市場,把從零開始的棉紡織業養大。
等到羊毛紡織業體系內的貴族、地主等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壓不住了。
在這裏,就可以明確地說:如果沒有大西洋、印度洋的阻隔。那麼,珍妮機就根本不可能出現、更不可能存活。
在大順,珍妮機存活的可能性,為零。
因為這玩意兒紡出來的紗線,牢度很差,只能做緯線無法做經線,需要用亞麻或者呢絨混紡增強強度。
這在大順,壓根就沒有市場。你紡出來的紗,紡多少賠多少。
但在歐洲,是有市場的。
因為國家強力不准進口、行政命令不准穿東方棉布、對東方棉布徵收重稅,這使得這種在亞洲被視作「十足的垃圾」的混紡布,才能夠在歐洲的市場生存。
並且因為英國海軍的強大,海戰的勝利、重商主義和重稅壓榨下的造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