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一六零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_頁2
更新:09-17 02:15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務必出力。屆時結算,以運糧、出糧、看守各自折算。糧價就以一兩一石為平價。」
「給我報個價。女人、男人、半大孩子,都是什麼價。不只是你們能接受的價,還有附近村社能接受的價,都幫我問一問。」
「另:上一次和羅剎人開戰,分了繳獲的一筆銀子。和羅剎打仗的時候,朝廷也是直接從你們那買糧的,我之前也和你們說過,把錢攢起來日後我帶你們發財。現在是時候了。速派可靠人隨信使來,詳談。」
「問好。」
這封信他早就想寫了,但今天才算是到了時候。
人口買賣,是個很禁忌的事。
但劉鈺卻不得不這麼做,官方移民朝廷花不起那些錢。
不買賣人口,道德上倒是舒服了,但是山東河南一旦有災,幾十萬的災民總不能裝看不到就覺得他們的死與己無關。
治本無膽。
那就治標。
用儘可能最低的成本,去移最多的人口。
屯的糧食,救急不救窮。
尤其是招遠這樣的地方,產黃金,一旦有大災,土地兼併肉眼可見。
真正大買賣挖金子的,隨隨便便就能從遼東買上幾船高粱米,到時候是賣地活命、還是要地餓死,這都不用想。
官方移民,耗費太大不說,中途剋扣之類的太多,又是往那麼冷的地方移民,死亡率在五成左右。
等待時間慢慢移民,且不說鐵路還要等多久才能修起來,就現在遼東未填滿、內蒙亦可墾耕的情況,不會有人主動翻越松遼分水嶺的。
這些年天氣轉暖,松花江這些地方的糧產量逐漸穩定。
然而糧食雖多,卻運不出去,此時全國來看,糧價最低的地方就是松花江的那群府兵村社裏。
往後等平定了準噶爾,屯墾移民,無需考慮,糧價最低的地方一定是西域諸城。
往年這些邊疆府兵都盼着打仗,一方面他們可以有軍功,另一方面就是如果在北邊打仗,朝廷會選擇直接在那買糧,比從後方運糧便宜的多。
上次對俄開戰,松花江沿岸就賣了不少糧食,屯了不少銀子,這幾年多多少少被那些商販換回去一些,卻也剩下不少。
那裏有餘糧,有牲口,有大片土地,但卻缺乏人口。
那裏是對人口需求最迫切的地方。人口多,自己就不用親自耕種,就可以當地主。
與其讓災民在山東河南餓死、死於不可能成功的反抗,還不如想辦法把他們弄到松花江、黑龍江去。
沼澤區和三江平原沃土現在肯定是開發不了,但是沿河的河谷暖地已經可以耕種了。
世上沒有百年可用的府兵,松花江的府兵該讓他們轉為民籍、開州縣了。
正好那些府兵這些年積攢了不少家底,那裏的土地也肥沃,荒地也多,牛馬之類的大牲口更是家家都有。
既然這樣,不如讓他們轉型。
一方面提供糧食,另一方面可以馴養馬匹,搞關內那種小農經濟,既搞不成糧食基地,也養不出好馬。
松花江的人口只要達到三五十萬,日後滋生,整個北方也就穩固了。
產糧越多,逃荒移民的成本越低,人口增長也就越快。
這樣一來,劉鈺要出的,就是在豐收年的時候屯一波糧食。
等到災年的時候,把活下來可能性大一點的,挑走上船,簽個契約,十年長工。
英國人在美洲搞過契約奴,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很好的移民手段。
大順開放貿易,導致荷蘭人的貿易不再是將巴達維亞當做中轉港,而是直接選擇在廣東貿易。這就導致中國海商無法在巴達維亞靠賣貨牟利,很多海商也都轉而干起了人口買賣,也就是販賣「契約苦力」。
大順海商把福建、廣東等地的窮人、災民裝船,賣到巴達維亞,雖然死亡率高一些,但確實聽聞這些年巴達維亞等地的華人越來越多。
大順若有能力政權下到村,移民這種事官方做就最合適不過。既無能力下村,甚至下縣都勉勉強強與鄉紳共治,那就不如順勢而為。
劉鈺沒有選擇正常的蓬萊——遼南——遼河——開原——吉林——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