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六八二章 止步(上)_頁2
更新:09-17 02:20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類:軍事小說
,壘石為高牆,加以棘刺,人不能越】
【日食兩餐,別無所予。有倔強或欲逃者,以巨梃斃之,擲廢坑內,屍骨累積七丈有餘】
簡單來說,就是出了點事,前幾年破獲了一場案子,影響太大,因為挖出來了一個「千人坑」。
幾百或是騙、或是乞丐、或是這樣那樣的人,被騙去挖煤,累的半死之後,直接扔廢坑裏了。
有命大的逃出來,舉報了,朝廷這邊的人去的時候,嚇懵了。
畢竟幹這一行的官員,許多年都沒打過仗了,哪裏見過這樣的陣勢?坑裏堆得滿滿的屍骨,調集了京城的仵作整理了出來,擺了約莫三畝地的骨殖。
啥叫萌芽?啥叫原始積累?從弘治七年那件事算起,這都叫血腥積累。
但這種萌芽、這種原始積累,是大順實在容不下的,太駭人了。
一時間輿論紛紛,官員擼了一堆,接着就出台了政策,加大了管控力度。
封建王朝老三樣:保甲、官督、印名冊。
然後也緊接着就出現了「煤一斤輒合米一斤」的情況,雖上報的官員習慣性地用了誇張的修辭方法,但肯定不便宜。
皇帝很清楚原因是什麼,加大監管,負責的官員看到了之前那個千人坑案前任的處境,就該明白,增不增開礦那是小事、再出這樣的人命案子那是大事。
前者最多混日子,升不上去;後者直接掉腦袋,以平民怨,總得有個人出來平息百姓的怒火。
從前朝成化二十三年開始,京城的採煤業就經歷了這樣的來回循環。
放原始積累的血腥立刻教科書般上演抓煤炭漲價,京城百萬人口撐不住冬天消費放演抓貴放。
就正常人的思維來看,在京城旁邊的門頭溝,隔三差五就出這麼大的事。
那山高皇帝遠的地方,真要是放開了,得什麼樣?
面對着劉鈺的第六封奏疏,皇帝沒有像前幾次一樣,都是讚許的批覆。
而是在讀完了劉鈺的全部邏輯之後,在下面,用硃筆批覆了第一個問題。
「愛卿言,交由商賈競爭,促進川地工商。」
「朕有一問,若交由商賈競爭,誰的成本低,誰便賺得多、賣的好。」
「成本低,則京城千人坑案必要頻發,此一慮也。」
「其二,甲每日三餐,給予工錢足夠;乙勾結不法,抓捕鄉民,誘騙進井,壓低成本。」
「時日一久,恐乙富而甲貧。」
「天下皆如此,豈非鼓勵行惡?」
「資本逐利,必要使盡手段作惡。善則亡、惡則興,此非正道。」
「愛卿言紡織、玻璃等事,朕皆以為善。」
「然而,礦之一物,乃是天下最黑暗之處。殺人、圈禁,本就在幽閉之地,非比紡織玻璃等皆在人口密集處。」
「如前些年西山故事,若其在紡織工場,如此虐待,則可逃矣。而至礦中,無處可逃。」
「遼東挖金、西山挖煤、甘肅水銀……此等事頻發。」
「資本若興,必惡勝於善,不可不察。」
硃筆批覆之後,皇帝轉了兩圈,又坐下來戴上眼鏡,把劉鈺的第六封奏疏重新讀了一遍。
這第六封奏疏,既算是前五封奏疏的總結,也算是一個大順戰略轉型重新佈局的規劃。
其中的切入點,就是鹽政改革。
蘇北由鹽區改農區,這個不提。
後續的川鹽入兩湖,則是整個戰略佈局調整的西線重點。
而這個佈局之內,則是很標準的劉鈺的邏輯,皇帝感受不到的被劉鈺隱藏了的邏輯假裝在幫朝廷,實則為資本壯大創造條件。
以史為鑑,要清楚,是先有的煤炭業發展,然後才有了蒸汽機,最後才有了蒸汽機的改良。
蒸汽機的出現,就是為了煤礦抽水的。
英國以紡織業立國,大順為什麼一定要第一步先搞紡織業工業化呢?珍妮機也好、騾機也罷,在大順就是死路,這條路不能照抄。
那麼,輕工業的發展,促進重工業的進步,而這個輕工業只要滿足兩個條件,大順一樣可以用另一種方式普及蒸汽機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