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 第六百一十一章 名不正,言不順
更新:09-17 21:55 作者:傲骨鐵心 分類:軍事小說
種下希望的種子後,陸四在諸將、親兵的簇擁下翻身上了白馬,啟程前往北京「趕考」。
這一刻,大順監國闖王的內心無疑是澎湃的,也是豪邁的,他相信用不了多久,中國必將走向一個嶄新的時代。
在他陸文宗的帶領下,華夏民族也必將重新站起來,高舉旗幟,開創屬於這個民族的再次輝煌!
胯下白馬原先的主人正是多爾袞,據說這匹千里馬是科爾沁人進獻給大清攝政王的,不過現在卻成了大順闖王的座騎。
騎在多爾袞曾經騎過的千里馬背上,意氣風發的陸四勒韁縱馬,向着百里外的北京城疾馳而去。
所到之處,莫不是萬歲的歡呼。
隨陸四前往北京的並非西路軍全部,而是高一功的第一軍、賀珍的第三軍,胡茂楨部騎兵,及若干漢軍、綠營降兵,總兵力不到五萬人,當年李自成東征的本部兵馬卻有六萬。
這不是陸四狂妄自大,而是此一時彼一時,當年李自成東征時關外有滿洲虎視眈眈,爾今,滿洲已成過去,世間只有強順,再無東奴!
且大順在北京周圍的兵馬多達十數萬,除山東戰區的第一鎮、第二鎮兩個主力外,還有高傑的第六鎮、徐和尚的第八鎮,洪寶的炮鎮,以及陸四外甥李延宗從關外引來的第七鎮部分人馬,反正歸降的耿仲明部,不計裹挾的百姓,總兵力就多達十萬人。
加上陸四帶去的這五萬兵馬,大順在北京一帶就有十五萬軍隊,雖然戰鬥力可能不及當年多爾袞帶入關的八旗兵,但兵力卻是完全不差的。
如今北方能對大順構成威脅的存在幾乎可以說是零,關外雖有部分清軍殘餘據守盛京、遼陽,但關外同樣也有第七鎮在牽制這些清軍。
滿清的盟友漠南蒙古又被漠北喀爾喀部攻擊,根本不可能騰出手各部落舉族入關拯救已經實質滅亡的滿洲。
山西方面滿清任命的巡撫吳惟華已向大順投誠,願以太原城及其所能控制的地盤換取大順的接納,而山西境內其餘反清人馬雖眾,但都是烏合之眾,只有佔據大同自號大將軍的姜驤部稍微引人側目,可這位出了名的牆頭草將軍是不是願以所部三四萬人,對抗再次攻佔北京的十幾萬大順軍,恐怕答案是否定的。
針對姜驤部的勸降已由陝西總督孟喬芳着手實施,太原城一旦易幟,大同方面肯定會做出明智選擇。
倘若姜驤冥頑不靈,陸四自當率軍親征解決這個山西最大的隱患,從而確保將正在西北之地席捲的大西軍扼制在黃河以西。
西軍出川時張獻忠號稱二十萬,然實際可戰之兵最多八萬人,即便其在西北收編收降大量清軍綠營及各地土匪,形成同大順爭奪北方的勢頭,可張獻忠真的想渡過黃河東征同大順再決雌雄,恐怕也不是他八大王想干就能幹的。
首先,張獻忠得解決西邊糧食問題。
而糧食同樣也是陸四迫切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北京一帶大順軍雲集十數萬人,每天吃喝消耗的糧草那可是嚇人的很,僅靠淮揚地區北輸及當地不多的糧食肯定維持不了多長時間,所以入京之後陸四首先要做的就是重建大順的中央政權、地方政權,恢復民生,安定百姓,讓已經殘破不堪的北方重新煥發生機,從而能夠為大順政權提供堅實的後勤保障。
其次就是用着手「開源」。
「開源」有買與搶兩個手段。
從時間效力上講,搶無疑比買來得更快,所以怎麼搶,搶誰就成了當務之急。
搶的對象基本達成共識,一是南明朱家,二是漠南蒙古。
準確說是南明朱家的大米,漠南蒙古的牛羊。
那麼,陸四進京後,大順「對外」就要形成三個集團方向。
第一,是負責對南明朱家的集團;
第二,是負責防禦大西軍的集團;
第三,是出塞掃蕩漠南蒙古的集團。
主次關係上,陸四定下南明先,蒙古次,大西再次的順序。
在這個方案下,劉體純第二軍並新編忠貞營即刻趕至河南參與對清阿濟格集團的圍堵。
第二軍所轄的是第十一鎮辛思忠部、第十二鎮趙忠義部,兩鎮一支是原順軍西路軍的精銳,一支是以從山東西進的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