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皇太孫躺贏日常 第78章 小肥肥_頁2
經投降——而包括文天祥的弟弟,平民老百姓、低級官僚……他們作為無足輕重的,沉默的大多數,他們一心期盼文天祥的死亡。
他們愛大宋,但他們自己不原意犧牲,他們甘願接受元朝的統治,他們又不甘心,又覺得沒有面子失去了骨氣。
他們期待,有別人為「大宋」守節殉難,證明大宋的氣節。整個江南都在看着被俘的文天祥,盼望着他早日殺身成仁。甚至生祭他,督促其早死。
「嗚呼!大丞相可死矣……文章鄒魯,科甲郊祁,斯文不朽,可死……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將相,功名事業,可死。仗義勤王,受命不辱,不負所學,可死。……雖舉事率無所成,而大節亦已無愧,所欠一死耳……」
文天祥應該死,而且要趕快死,要死的及時。文天祥必須一死方可明志,生命必須毀滅,忍辱偷生或者投降,就意味大宋精神的死亡,這是多大的罪過,你趕快死吧,趕快死吧,趕快死吧……
文天祥的部署將士幕僚一起吆喝,宣揚鼓動文天祥「速死」以保持名節;文天祥的好友道士汪元亮去探監,語重心長:「必以忠孝白天下,予將歸死江南。」
好比一個女子被一個男子看了胳膊,家人里都說你快去死吧,快去死吧,你死了就是貞潔烈女,你活着就是全家的恥辱……
這就是一種全民化的,高調的社會道德文化,現在輪到你文天祥了,你文天祥就要遵守,至於我們……我們要活着啊。
文天祥是千古一見的英雄,身未亡,卻享受「生祭文」,傳世千古,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只有文天祥一人了。
他們失望又寬慰的是,文天祥並不怕死,他被俘虜不是怕死,他餓死自己失敗,回來京城,不是怕死,他只是,不想死在荒郊野嶺默默無聞,他自有其殺身成仁的勇氣和決心。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兒女們在元大都的宮裏做奴隸,他的弟弟、他的部署將士幕僚、他的好友們……發揮才華,一遍遍祭文感動天地,其忠貞氣節世人盛讚,加官進爵、長命百歲……
皇上不想瞞着乖孫兒這一切,甭管史書上怎麼說,甭管人們怎麼宣揚文天祥的貞烈之舉。
「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道德崇高下對生命的冷漠,為敵人俘虜的士人,被玷辱身體的女子,都應該以死守節。
這種道德要求在明朝的時候發展到極致,錢謙益沒有死,萬人唾罵;王華死的慢了一步,拜了多爾袞後被母親罵的自殺,千人唾罵……
無盡的罵名,一生在道德歧視中受盡屈辱。當然,希望俘虜和被侮辱的女人自殺的人,卻是沒有犧牲的危險的。」
「他們『安全』地道德觀望和審判,其任務只是給女人列貞節牌坊表彰,流傳烈士的英雄事跡。
還有多少人還記得,那些和崇禎皇帝一起赴死的官員?
集體投降的人多到『法不責眾,道德不要求』,多到變成『人之常情』,人們還是罵……」
皇上搖頭:「弘星要記得,大清不需要英雄。
真要論英雄,項羽失敗了,他也是英雄。李陵投降匈奴,他還是大漢的英雄,敢於單身鏖戰的英雄。敢撫哭叛徒李陵的司馬遷,也是英雄……」
「看到勝利則紛紛聚集,看見失敗則紛紛逃亡——我們也要有『自知之明』。當有一天……我們不應該害怕。
『大清朝若是出現一個李陵怎麼辦』這樣的擔心一出現,只能說明人的軟弱和自私,說明大局勢的無可救——我們不去和世人辯解,但心裏要明白——李陵沒有錯。」
李陵沒有錯,文天祥大英雄的結局中有着太多的涼薄,而大清若是到了「末期」則讓其去吧。
弘星明白,又不明白。
當時的大宋根本沒有能力反攻北上,皇帝和文武百官都苟且偷安,都裝模作樣,十三道聖旨召回岳飛的到底是誰?秦檜錯在哪裏?
大環境頹敗的情況下人們無能為力,是不是就要一個發泄口,一個可以欺騙自己的精神寄託?
是不是就要有人必須去做「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