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大清 第二百零四章 大明最大的隱患
更新:09-20 23:51 作者:天煌貴胄 分類:都市小說
面對曾誠等一眾大佬們詭異的目光,劉懷文也回過味兒來了,只是劉懷文並不打算認慫:「反正右軍都督府要弔民伐罪,招募一些勞工回來不就是捎帶手的事兒?」
「你們自己去想,有了勞工,是不是就能修鐵路?有了鐵路,是不是就能讓百姓遷移過去?百姓遷移過去了,那些商人是不是就跟着過去了?」
對於劉懷文的說辭,曾誠找不出來什麼毛病,只是心裏總感覺有點兒不太對勁。
還能有這種操作的嗎?
朱勁松卻呵的笑了一聲,直接指出了劉懷文話里的最大漏洞:「話是這麼說沒錯,問題是人呢?咱大明現在就只有三萬萬多點兒,你能遷移多少百姓?」
「再說了,你國庫里但凡少放點兒黃金白銀,騰出空地兒來擱上兩斤糧食,那老鼠也不至於活活餓死!」
被朱勁松這麼一說,剛剛還振振有辭的劉懷文頓時就啞火了。
是啊,整個大明就只有三萬萬左右的百姓,夠幹什麼的?
如果把奴爾干都司算做一個布政使司,把草原也算成一個布政使司,再加上新設的烏思藏和朵甘思布政使司、交趾、緬甸、象林、林邑、朝鮮這幾個布政使司,算上原本的漢地十八省以及大琉球,那麼大明一共就有二十八個布政使司。
三萬萬百姓,平均到每個布政使司也就是一千多萬人,再平均到每個府、州之後也就是百十萬人,如果再平均到每個縣,可能也就十來萬人。
更別說奴爾干都司、草原和烏思藏還是人少但是面積特別大的地盤。
劉懷文啞火了之後,朱勁松卻又嘆了一聲道:「地廣人稀,丁口太少啊。」
按照後世的計算方法,大明現有總的國土面積已經接近一千七百萬平方公里,三萬萬的百姓數量相對於如此龐大的國土面積,人口密度就只有左右,大概就跟大毛類似,屬於人口稀少的等級。
想要達到人口正常密度,大明的丁口數量起碼得達到六萬萬才行,差了幾乎一半。
換句話說就是大明自己還處於人口嚴重不足的狀態,別說再去開闢什麼新的戰場地盤了,就連現有的那些地盤都填不上。
當然,這種計劃方法只是算的平均值。
實際上,大明的三萬萬丁口分佈極其不均衡,人口少的地方那是真少,人口多的地方那也是真多,三萬萬人口當中有兩萬萬都集中在漢地十八省。
這種情況很不正常。
想要往新收復的那幾個布政使司遷移百姓,最佳的選擇當然是人口密集度比較大的漢地十八省,尤其是幾個相對密度更大的省份。
然而人口分佈的不均衡,往往就意味着各個布政使司之間的發展也並不均衡,像江浙一帶就比較富裕,而甘陝一帶的條件就要差上些,像朵革思、烏思藏的條件就要更差。
正常情況下,經濟和生活條件更好,百姓也就越不願意遷移。
尤其是隨着大明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使得百姓的生活條件又提高了一個等級,即便是不依靠耕種也能生活的很好,這種情況下,百姓的遷移欲望自然就更小了。
所以,大明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地盤太大,人太少,相對人口密度卻又很高。
這是一個極大的隱患,也是歷朝歷代都要共同面對的隱患。
眾所周知,歷史上那些朝代最為頭疼的問題就是土地兼併,幾乎每兩三百年就要來上一次王朝更替以解決人口壓力過大的問題。
但是換個角度想一想,那些朝代的人口密度真的很大?
並不是。
歷史上的中原堂口,平均人口密度並不大,大的是相對人口密度。
問題是相對人口密度小,交通條件太差,就導致了向外擴張的動力不足,而相對人口密度過大又導致了生產資料緊張,接下來就是沒完沒了的土地兼併,然後再開啟下一次循環。
換個角度來看,那就是平均人口密度過大反而會是一件好事——只要開疆擴土,把地盤擴大就行。
真以為那些能夠在史書上留名的文臣武將們不知道開疆擴土的好處?
別傻了,開疆擴土,封狼居胥,這種青史留名的事兒,幾乎是任何一個皇帝以及文臣武將的終極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