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華唐 0355 速度拉滿的大唐_頁2
識到了吐谷渾的重要性。
派遣了一支五千人的騎兵部隊前往吐谷渾,一方面是震懾吐蕃,另一方面是希望這些人能適應高原氣候,將來好直接進入高遠和吐蕃作戰。
同時還遷徙了五千戶漢人入吐谷渾定居,希望他們的下一代成長起來,能為大唐源源不斷的提供戰鬥力。
第三件事情是應對日漸強大起來的薛延陀,避免其成為第二個東突厥。
第四件事情是西南拓邊,西南夷的實力不如北邊的蠻子強,可人家有地利優勢,朝廷擊潰他們容易,全殲很難。
所以採用的方式是武力威懾,然後以文化進行馴化,道教在西南就是專門幹這個事兒的。
但想通過軟實力同化對方,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幾乎每天都有從西南過來的情報需要處理。
然後才輪到內部的事情。
首先就是治黃。之前陳景恪提出了修繕黃河的建議,經過實地考察發現了無數隱患,說不定哪天這條暴躁的母親河就會失控。
最終朝野上下一致決定防患於未燃,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河行動。把黃河恢復到東漢王景治理後的模樣,確保接下來的數百年天下不用遭受黃患之苦。
這麼大規模的行動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非常龐大,對組織能力要求更高,稍有不慎就會釀成災禍。
朝廷雖然有錢有糧,可依然戰戰兢兢,投入了大量的管理成本。
不過很多事情的利弊都是相對而言的,比如上半年天下大旱,不知道多少人受災。
然而對治理黃河來說這反而是一件好事,天旱水枯修繕起來更加方便。且朝廷又藉此機會抽調數十萬民夫以工代賑,加快了修河的速度。
但還是那句話,這麼多的民夫,稍微管理不慎都會釀成災禍,朝野上下都提着一顆心。
每天都有數十封關於治理黃河的奏摺和情報擺放在李世民桌子上,即便如此他還每天都要過問好幾次此事。
第二件事情是兩湖兩廣區域的移民開發,這是為了大唐的未來。所幸此事也急不來,周期至少是三五十年,可以緩慢進行。
第三件事情才輪到變法革新,這個就不多說了。學政體系、科舉體系、分封等等,哪一件事情都是千頭萬緒。
第四件事情是處理士族,其實現在朝廷和士族之間的矛盾更多源自於李世民的報復心。
經過一連串的打擊,士族的虎皮已經被戳破,完全可以採用更加柔和的手法慢慢的分拆肢解他們。
可是之前士族太囂張,李世民可是沒少受氣。現在終於把對方踩在了腳下,必須要狠狠的報復一番才行。
當然,也不全是為了報復。主要還是考慮到士族傳承久遠,怕他們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等將來哪個後輩繼承人不爭氣,又讓他們死灰復燃了。
所以他的計劃是把士族的主脈打掉,支脈分拆肢解,徹底斷絕士族復燃的可能能。
但如此一來就把事情變得更加複雜了,需要操作的事情更多。
第五件事情同樣很重要,那就是統一思想。
分封屬於在地理上分家,但要保持思想上的趨同,這個時候統一的思想就變得非常重要。
之前陳景恪一直鼓吹的『華夏文明』這個概念,自然而然的就被所有人接受了。
『把一切歸於華夏』唯一的阻力就是佛教,這個番邦異教從根子上就是天竺的玩意兒。將來要是出現幾個佛教狂信徒諸侯王,那就麻煩了。
對於朝廷來說,自然是不願意見到這種局面出現的,諸侯王也同樣不想看到這種情況,
原因很簡單,周圍諸侯國信仰的都是華夏文明,要是自己的後人突然搞了個佛國自稱是天竺人,那後果不用想。
而且好好的華夏後裔不當,為啥要去當見鬼的天竺人?丟不丟人?
所以思想大一統其實也是所有人都贊同的一個方向,這一點陳景恪真沒有欺騙法琳。
唯一不同的是,諸侯王們對於如何實現思想大一統有着不同的意見。
比如,有人就認為用儒道思想來詮釋佛教經意就足以,沒必要非搞什麼老子化胡。
畢竟佛教在中土傳承了這麼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