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首輔 第750章 稻穀飄香
更新:08-08 04:58 作者:青史盡成灰 分類:軍事小說
&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南運河水夾帶着漳河從黃土高原捲來的泥沙和氮、磷、鉀等有機肥料,注入了小站的土地,以甜刷咸,化鹼成腴,構成了絕佳的水稻種植土地。
唐毅還記得後世小站稻可是享譽海內外的好東西,煮出來的米飯清香適口,廣受歡迎,可是搬到了小站居住,卻沒有發現種植水稻的跡象,大惑不解。
他乾脆找來了天津的縣誌,仔細研讀,尋找答案。
小站種稻的歷史相當悠久,從宋遼時期,就有屯田的記錄,當時遼國和大宋以海河為界,大宋為了抵禦騎兵南侵,就在己方一側,大力屯田,種植水稻。希望用水田、泥塘,水渠組成防線,擋住遼國的鐵騎。
從軍事角度考慮的屯田方案,當然不夠經濟,後來廢棄了,此後歷朝歷代,不斷有人看重天津一代的膏腴之地,上書當時的朝廷,屯墾種田。
看到這裏,唐毅暗暗擦了一把汗,心說沒有立刻指手畫腳,找來縣誌研究,還真對了,要不然就鬧笑話了。
他很想知道,為何歷代都有提議,最後卻不了了之呢?
唐毅着重看了大明立國之後的記錄,朱棣就曾經派士兵到天津屯田,弘治年間,大臣丘浚提議在直沽「截斷河流,橫開長河一條,收其流而分其水,然後於沮洳處築為長堤,隨各為水門,以司啟閉。外以截鹹水,俾其不得入,內以收淡水,俾不至浸。」
丘浚的目的是「化斥鹵為良田」。
唐毅總算是如夢方醒,小站靠近大海,地勢低洼,容易出現鹽鹼化,種水稻完全可以,卻需要興修水利,說白了,就是需要不斷投銀子,當朝廷有錢的時候,也有動力,屯田就能成功,一旦財政困哪,沒了投入,久而久之,也就荒廢了。
無利不起早,在天津種水稻,究竟是賺,還是賠呢?
唐毅經過一番研究,無奈發現歷代賠多賺少,究其原因,也十分簡單,一來是投入不夠,形不成規模,二來相比南來的漕糧,小站水稻成本高,米價貴。
唐毅野心勃勃,想要立地成聖,光靠着幾本書還遠遠不夠,他想做一些真正利國利民的事情,位卑未敢忘憂國,才能感動人心,馬政是一個,糧食也是一個。
只要能辦成了,對他的聲望絕對有巨大的幫助,沒看到老前輩王安石就是在地方治理,政績斐然,三十年養望,才一舉宰執天下,推行變法嗎?
現成的經驗擺着,哪能不去學習。
當然唐毅不是「拗相公」,不會一條路跑到黑。小站水稻,能不能成功,還要仔細琢磨,唐毅經過研究發現,以往屯田,糧食除了自用之外,就是供應京城,和漕糧一起競爭。
別忘了,圍繞着運河,還要龐大的漕運集團,這幫人豈能容許在京城邊上出現一個糧食基地。有人暗中使壞,恐怕也是天津屯田反反覆覆的原因之一。
如今的情況,卻有些不同,最大的差別就是天津作為港口之後,城市發展起來,市民直奔着百萬去了。
本身就是龐大的市場,東南的漕糧雖然依舊供應,可是城市大了,需要的多了,南方的糧食也不是無限的,而且南方的城市膨脹更快,都需要從江西、湖廣調糧食,結果就是米價幾年之間,翻了差不多一倍。
這時候在小站屯田,向天津供應糧食,從市場來看,絕對是有利可圖。
算清楚了賬,唐毅就來了信心,他先是找到了俞大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俞大猷當然贊同。
朝廷糧餉有限,還經常短缺,能自己屯田,絕對是求之不得。
意見統一了,可是該怎麼下手,唐毅還沒有準譜兒,他也不是全知全能,水利就是一塊空白。
恰巧年初的時候,廣東巡按潘季馴被調入京城為官。途徑天津,正好《國富論》大賣,潘季馴隨着一些官員來小站看望唐毅。
唐毅見到潘季馴,可激動壞了,這位是公認的治水的天才,連黃河都收拾的服服帖帖,小站的這點麻煩,在他看來,肯定不是個事。
唐毅熱情招待了潘季馴,席間就談到了他準備屯田的想法,潘季馴大為讚賞,親自花了十天時間,在小站周圍轉了幾圈,最後臨行的時候,拿出了他的方案。
潘季馴依據在廣東的經驗,採取圍田耕作方法。
圍田的格局是「一面濱河,三面開渠,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