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世祖 第23章 入縠兩位_頁2
更新:04-13 22:32 作者:破賊校尉 分類:其他小說
的意思,一個火中取栗,就點得十分明白了。
曾葆華在一旁不停地用摺扇擊打着自己的手心,催促道:「十三郎,快說說,增量變革是什麼個章程?」
「增量變革就是把這戶人家的出產,從一年一百石變成一年兩百石,三百石。很多難題就迎刃而解。在對新增加的糧食出產進行分配時,就能順帶着把新規則立下來。」
聽到這裏,曾葆華的眉頭反而皺在了一起,開口說道。
「王荊公認為通過理財可以增加財富。而司馬溫公卻認為天下財富有定數,理財無異於橫徵暴斂,其危害甚於加稅。從而今情況來看,司馬溫公所言似乎更有道理。」
當然是司馬光所說的顯得更有道理。在現在這個技術條件上,農業生產力是非常難以提高的。
耗費心血,風調雨順,也只能多收個三五斗。把它當成理財產品,去增加財富,那真的是死路一條。
所以熙寧變法,越變越讓百姓貧苦。
富國而不富民,名為均富實為斂財。
貴人們「誓死扞衛」自己的權益,原本只該分五十石,被他們拿回到六十石。
朝廷拿了二十石,嘗到甜頭,還想更多,直接拿三十石。
那麼最後吃虧的就是百姓,沒變法前還能分二十石,現在只能分十石,能不窘困嗎?
「那是因為王荊公和司馬溫公把目光只盯着腳底下的這片土地,只把目光盯着農耕上。」
「十三郎,這是何解?」
長孫墨離和曾葆華不約而同地問道。
看着兩人迫切的神情,趙似心裏嘿嘿一笑。俺費盡心思,總算釣到兩條大魚了。
過了兩個多時辰,趙似打道回府。
坐在馬上,他忍不住得意地哼起了小曲,「俺真得還想再活五百年!」
在趙似看來,長孫墨離和曾葆華的政治理念,屬於認為大宋確實需要變法,但是不能瞎變的那一掛。
跟東坡、文定蘇氏兩兄弟的理念相近,但是又要激進。
不過本質都是一樣的。
他們能夠體察到貧苦百姓的疾苦,能夠站在這些人的立場上,希望能夠真正地去疴除弊,讓百姓們鬆口氣,過上好日子。
跟自己的理念並不完全一致,但是能找到足夠多的共同點。
這就足夠!
除此之外,趙似還有意外收穫。
自己的大舅哥,居然也是位奇才。
有很多親朋故友,或中進士或因祖蔭做了官,上任折騰了一段時間,政務搞得一團糟,眼看上司要來檢查,麻爪了。
於是就把曾葆華請去,好吃好喝地款待。官印也奉上,全力配合。
大舅哥三下五除二,獄訟農桑、錢穀賦役、水利河道、賑恤教化,諸多民政,在他手裏,就跟那把摺扇一樣,被玩得滴溜轉。
積壓下來的政務,少則三五天,多則十天半月,全部給你清理得明明白白。就算是磨堪計察來了,也夠得上一個「三最」1標準。
然後曾葆華笑納了請託者一年的俸祿,施施然地回開封城,繼續做他的風流才子、富貴公子。
難怪時常聽說他又出京遊山玩水去了,原來是掙錢去了。
人才,確實是人才。
還有長孫墨離,他祖先韓公因為反對太祖皇帝而家破人亡,他卻要輔助太祖皇帝的後裔,算不算是做出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
有意思,真是有意思!
1.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考課院報上《考校知縣、縣令課涉》以「四善三最」為考課標準,其中「四善」為唐朝舊制。「三最」為:「獄訟無冤、催科不擾為治事之最,農桑墾殖、水利興修為勸課之最,屏除奸盜、人獲安處、賑恤困窮、不致流移為撫養之最。」
元佑四年(1089)八月制定了新的「三最」標準:「以獄訟無冤,催科不擾,稅賦無陷失,宣敕條貫、案帳薄書齊整,差役均平,為治事之最;農桑墾殖,野無曠土,水利興修,民賴其用,為勸科之最;屏除奸盜,人獲安處,賑恤貧困,不致流移,雖有流移而能招誘復業,為撫養之最。」測試廣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