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漢中祖 第二百二十八章減免_頁2
期,皆不敢行不法之事。在各級郡縣長官的協作下,蜀中風氣大為改善,往日在冊百姓皆重歸檔桉。
雷霆手段之下,亦有大漢的恩撫。在費禕的主持下,費詩及蜀中郡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說下,脫漏軍籍的數千名士卒重回軍籍,免其無罪,只懲處罪重之人,安定了人心。
劉禪合上馬良、董允所上的奏疏,嘆了口氣,說道:「自朕繼位以來,多是愛民,沒想到至今仍有此種之事發生,實令朕痛心啊!」
劉禪倒不是對吏治出現問題而難受,畢竟吏治的問題永遠無法根除。其痛心之處在於部分百姓願意入豪強、士族之下為賓客、佃戶,卻不願在漢為民而感到難受。
雖然有豪強兼併土地的推動,但其歸根到底,還是因為這些年頻發的戰事,導致大漢徭役以及賦稅過重,百姓耕種時間減少,而賦稅不減,這讓貧窮的百姓不得不躲避賦稅及徭役。
見狀,蔣琬寬慰說道:「陛下仁以愛民,巴蜀百姓亦乃知之。然戰事繁重,於農不利,百姓離散,隱沒戶籍,實屬正常。若是賦稅減輕,少發徭役,行名田之制,百姓自當安居。」
實如蔣琬所言,大漢雖減少賦稅,但亦不過比魏吳好些,但與安定時期相比,還是頗重。還需減免賦稅以及少發徭役。
如人頭稅即口賦,兩漢和平年間,錢出二十,從七歲起徵收。漢武帝時期,因對匈奴戰事,缺少支出,七歲降到三歲徵收,且在二十錢的基礎上,多徵收三錢,作為軍馬糧芻的費用。
到了漢末時期,口賦從一歲開始起徵收,百姓多不敢申報家中子嗣,因此戰亂時期每戶的人口在減少。對此三國政府也採取了統一的政策,即用戶稅取代個人的人頭稅,來降低在冊人口的減少所帶來的影響。
大漢數年前推行限名田制亦是如此,實施戶調,輔之田租。同時為繁衍人口,大漢降低或免去未成年少男少女的部分田稅。但根本上只是降低了些許的賦稅,就如同後世萬元房價,減少了幾百元或千元一樣,沒有質上的變化。
不過總的來說,相比之前大漢是有進步的。接下來等到荊、湘、交三州安定之後,三州賦稅上交,田租入庫,大漢或許還可以再進一步的減輕對國內百姓的壓榨,賦稅減少之後,對於巴蜀以及西北地區上的經濟以及人口恢復多有裨益。
沉吟少許,劉禪看向蔣琬,問道:「尚書令,今後數年,國不舉兵,以修養生機為上。是故朕欲減免賦稅,滋生人口,讓百姓得一旦夕之安樂,何如?」
蔣琬聽出了劉禪的意思,拱手答道:「陛下心懷百姓,臣當遵之。」
劉禪這幾年不動兵,減少賦稅,乃是從根本上為大漢考慮。從攻略河東失敗,大漢連續三、四年發十萬規模的大軍遠征,不僅耗盡了過往積蓄,也使得國內百姓窮困,或讓貧窮百姓逃避賦稅、徭役。
再這麼打下去,基本會傷了大漢的筋骨。積蓄幾年,百姓有餘糧,國有存糧,再發動戰爭,也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至於休養生息的時間,劉禪心裏也有譜,就是之前和鄧艾所言,少則三年,多則五年。三到五年可非劉禪拍腦袋而來,按照農業時代的定律,如《鹽鐵論》所言:「故三年耕而有一年之蓄,九年耕而有三年之蓄。」
也就是說百姓三年正常的耕種,能有一年積累下來的口糧,這些口糧用於防範突如其來的災難或是人禍。
當大漢積蓄三年出兵,也就意味着百姓手上有了盈餘的糧草,即便因戰事,荒廢了耕種,田畝歉收了些許,不至於導致百姓窮困,從而發生躲避賦稅的事情。這樣也不會導致出現在冊人口或戶數的減少,不從根本上損傷大漢。
劉禪微微頷首,說道:「既然如此,減免賦稅之議交由蔣卿草擬,儘快布之於天下,以讓百姓知我大漢恩典。」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