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驛卒開始當皇帝 第二百零六章地主老爺的手段(第四更)_頁2
主公本是秦人,來到此地,不易收買人心。」
賀今朝聽到這話,覺得這個吉珪是有幾分本事的,莫不是也經常看三國演義嗎?
畢竟明末清初看三國演義打仗的人,不要太多了。
誰還不是羅貫中的小迷弟了?
賀今朝讓親衛把地圖拿出來:「那你看看我應該佔據哪裏當做根據地?」
吉珪當即高看了賀今朝一眼,心想自己賭對了。
此人是個有長遠目光之人。
吉珪清楚的知道,自古以來不論陳勝、吳廣;
還是赤眉、綠林,抑或張角、黃巢。
直至後來的王小波、李順、現在王嘉胤、高迎祥這些人。
身處不同時代的農民軍領袖,他們所率領的農民軍都有一個共同點。
這個共同點庶幾也是朝廷給予他們一個蔑稱的重要原因,這個蔑稱就是:流寇。
朝廷的蔑稱表明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這些農民軍大抵處於流動作戰狀態。
他們感興趣的是沖州闖府,過五關斬六將式地縱橫天下。
幾乎沒有考慮或是即便考慮了,但也沒有有效地實施過。
那就是建立自己的根據地!
再進一步建設和鞏固自己的政權,以便恢復生產,發展經濟。
一言以蔽之,支撐這些農民軍縱橫天下的物質基礎,不是依靠他們的生產,甚至也不是他們佔領區內的賦稅,而是源源不斷的掠奪。
說不好聽點,農民軍像蝗蟲。
他們從遠處匆匆飛過來,肆無忌憚地吃光了所有能吃的葉子。
然後又匆匆飛向另一個地方,尋找其他可供食用的葉子。
從目前看,許多起義農民軍都沒有組織過任何像樣的生產。
更談不上正常的賦稅徵收。
不徵收賦稅的很大原因在於:大家一直以都是搶掠富戶地主老財。
軍隊也就斷了徵收賦稅來獲取軍費開支的重要途徑。
明朝的建立者,同樣脫胎於農民起義的朱元章,他明顯要比大多數人技高數招。
當他掃平江南時,沒有急於稱帝,也沒有急於推翻元政府,而是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
即進一步消化已經佔領的地區,把它變為自己最堅實的後方。
只有這樣,他才能在與官軍和其他農民軍的角逐中取得最後的勝利。
可惜,歷史的經驗儘管就擺在眼前,眾多起義軍過於狹窄的視野卻沒能觸及到它。
一支規模不是太大、還在全國各地流動作戰的農民軍,不靠生產,不靠賦稅,只靠攻城略地後的繳獲來作給養,似乎還有可行之處。
但是依靠繳獲來供養一支龐大的隊伍,和一個打算正常運轉的行政系統,顯然遠遠不夠。
所以必須要有自己的根據地,才有機會做大做強!
狗頭軍師吉珪的手指在地圖上遊走,然後堅定的指在了河曲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