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1652 第十六章 突圍之策_頁2
更新:05-18 07:10 作者:勝者即正義 分類:軍事小說
也當即點了點頭,討好道:「郝大人謬讚了,就是退出四川之後,還得仰仗郝大人為長伯三人作證,不是長伯無能,確實是西賊太過強悍了!長伯生平從未見此惡戰,若非僥倖,吾軍恐休矣。」
而此時城外的劉文秀大軍中軍大帳之內,剛剛挑眉一笑,一句順道路過,人主之氣側漏的「秦國主」孫可望,正攜着餘威,要親自論功行賞,論罪處罰一番軍中諸將,以立國主之威。
說到底,孫可望可謂是歷經千辛萬苦,更是將自己置於險境之中,才最終得以救回這上萬將士的性命,才得以改變保寧之戰的危局。
所以,他怎麼可能會放過這麼一個大好的機會?不把個人威望在劉文秀大軍
中樹立起來,藉機拉攏收服劉文秀,重塑中央權威,那他不是白來了嗎?
「臣討虜將軍王復臣,向秦王殿下請罪!」諸將剛一進入中軍大帳,王復臣便立即朝着孫可望跪了下來。
「王卿乃是良臣,何罪之有?」孫可望自然知道王復臣此舉是為了什麼,但有些事情,他是不應該知道的,所以也只能繼續假裝不知道。
畢竟,要是孫可望此時說出了王復臣前幾天才剛剛勸阻劉文秀要穩妥為重的那些話,那劉文秀會怎麼想?軍中諸將又會怎麼想?國主就那麼不信任南府,以至於在軍中安插了耳目嗎?
「臣身受朝廷恩典,被封為討虜將軍,任大軍副將,卻御下不嚴,手下將領臨陣脫逃,士兵鬥志全無,若不是秦王殿下趕到,於國於軍,後果恐都將不堪設想!」王復臣單膝跪地,雙手抱拳道。
不過,出人預料的是,「秦國主」孫可望既沒有藉機刁難這個替劉文秀頂罪的大將,更沒有藉機打壓劉文秀,反而微微一笑,上前一步,彎腰扶起了王復臣:
「既然如此,孤不罰臨陣脫逃者,不罰鬥志全無者,卻罰敢戰勇戰,盡忠職守者,豈不是本末倒置了?
王卿愛兵如子,不忍手下將領被罰,孤明白。但是剛剛戰場之上,孤都已經看得一清二楚了,哪個臨陣脫逃,鬥志全無的,哪個敢戰勇戰,悍不畏死的,都看在了孤的眼裏!
王卿無罪,非但無罪,還有功,若不是王卿及時帶兵攻上,穩住了陣線,城內的清軍一出,僅僅靠那二百騎兵和張先壁手下的那幾千窩囊廢,恐怕我等今日都已經掉進江中餵魚了!」
孫可望此話一出,大帳之內,眾人一時無言,劉文秀和南府諸將原本懸着的心,也登時放了下來。
這還能不明白嗎?孫可望不僅沒有任何打壓刁難的意思,還把罪責都推到了張先壁的身上,一句親眼所見,誰敢反駁?誰又願意得罪劉文秀一派,公然反駁?更不用說,這大帳之內,可都是劉文秀手下的人啊!
所謂的「事實」,從來都是為目的服務的,同一件事情,本來就有無數種說法,選擇哪一種,側重於哪個方面,不過是看想要達到什麼目的罷了。
現在,孫可望要的是爭取軍心,爭取劉文秀及其部將的支持,這件事自然是要輕輕地舉起,然後輕輕地放下——明面上的軍法律歷是誰也不能破壞的。
所以,孫可望的這種說法——為王復臣脫罪其實就是為劉文秀脫罪,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大帳之內所有人一致的認同。
可這就讓人覺得很奇怪了呀,按照孫可望的個性,怎麼可能不趁機打壓一下,甚至奪了劉文秀的兵權,自己親自坐鎮指揮呢?
不過,這個時候,接了孫可望三道軍令而棄置於不顧,心中有愧的,個性又略有些溫和的南府大將軍劉文秀,忽然主動站出來請罪了。
當然得主動站出來,不然,孫可望連下的那三道軍令算什麼?軍中法度規矩又算什麼?無論是出於什麼目的,這個時候,劉文秀都得主動站出來,不然今後如何領軍?
當然,就算真的要罰,也不過是為了維護軍紀,安撫軍心走個追責定罪的流程而已,自古以來,軍中大將王侯違反軍紀的最終處理,和「割發代首」的操作,幾乎都是屬於同一個性質的。
「秦王殿下,臣身為軍中主帥,此次攻城失利,險些釀成大禍,罪責主要在臣,臣甘願受罰!」劉文秀其實老實得很,這時候早就已經憋不住了,直接大步上前,儘管一身甲冑,但天生力大如牛,體格健壯的他,也還是勉力弓腰以對,腰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