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了,快回家練琴吧 143.告別的動機_頁2
更新:10-19 13:50 作者:莫扎特別 分類:都市小說
首鋼琴奏鳴曲,表達對金主的濃濃不舍。
並在第一樂章上親自標題「告別。」
據稱,原稿上寫有「1809年5月4日,在維也納, 我所尊敬的魯道夫公爵點臨行前」的字樣。
戰爭結束後, 魯道夫大公次年回到維也納時,貝大爺又意味深長的給二三樂章標題,「缺席」和「重逢」。
要清楚貝多芬一生少有為其筆下作品命名的習慣。
而告別一首作品三個樂章的命名,其中的內在聯繫先不談,單從字樣就能看出每個樂章之間故事性的聯繫。
故事是將音樂戲劇化的另一種手段,現代演奏者應該熟知每一部雄偉音樂作品的誕生背景。
克里姆作為一個法國演奏家,李安不知道對方提出這個觀點時候怎麼看待告別的背景故事。
但是作為一名現代鋼琴演奏者,李安對於這個觀點暫且保留意見。
故事沒人不喜歡聽,但是那解決不了音樂表演的根本問題。
甚至國內一些不良學者的個人杜撰還會誤導演奏者。
誰說貝大爺的悲愴奏鳴曲是表達的悲傷的情緒?
當它第一樂章那第一聲猶如遠古呼喚的和弦出現時,宛如巨人喘息般的音樂意境就足以將其中的英雄氣概表現出來。
想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至少要掌握如何利用肩肘手腕的力量。
這是最起碼的。
再好的故事也不能幫助我們推送出一個聲響優秀的和弦。
演奏鋼琴,始終還是要回到可以發聲的鍵盤之上。
畢竟說破天音樂也只是聲音的藝術。
如果非要在其中加入一點人文色彩,那便是一部如告別這樣的作品,最主要是對最簡單的音樂元素的本質發現,是對古典條形語言的一次勘探。
該語言離不開節奏和肢體,以及旋律與和聲的所有意涵。
第一樂章一開始的三聲帶着些許輕嘆的音程或許就是『告別』『缺席』『重逢』的音樂動機。
從音樂的角度分析,這組音樂動機便是形成全樂章的骨幹支撐。
李安必須要在整篇作品裏去尋找這些動機,然後鏈接,最後將音樂整體串聯。
有點像解密遊戲。
一個簡單的音樂動機在音樂的不同層面上發生,可能它就隱藏在一個旋律線條中。
這需要一種對音樂的深度感知。
一個演奏者對音樂的深度感知取決於他的想像力,因為琴鍵的深度只有很小的差異。
然而,每一個訓練有素的演奏者者,都應該聽得出觸鍵深淺的不同。
通過薩米爾的部分練指方法重鑄299之後,李安明顯的發現他對觸鍵深淺所彈出的聲音有了進一步的辨別能力。
他意識到了原來存在於自身的錯誤,就是在彈強音的時會加深觸鍵深度,而在表現輕柔時用較淺的觸鍵法。
意識轉變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在他重新拿到一部新作品的時候,演奏出來有了一種不同於以往的凝實。
比如告別第一組像是輕輕揮手的音樂動機中。
練琴就是這樣一件事,包羅萬象,費神費心。
你絕不能指望只通過單純的手指運動或大腦運轉就能把一部作品搬上舞台,對於有自我要求的人而言,練琴是同時在做很多事情。
只是恰好這每一件事都允許你坐在距離鋼琴二十公分前的位置完成。
而且還很費時間。
大半天的時間就這麼過去,李安早晨承諾的晚飯最後變成了陳璇帶回來的盒飯。
當他再一起收手,他聽到「滴」的一聲門響。
那一刻他才意識到窗外的天色已經暗了下來。
-
「我就猜到你忘記晚飯了。」
陳璇進門換了拖鞋,望向鋼琴前傻傻看着他的李安笑道:「再練一會嗎?」
下午她發了兩條信息李安沒有回覆,她就知道李安今天的練琴狀態非常好。
入定了,這種體驗她也常有。
所以之後她再沒和李安發一條信息,回來的路上買了兩份盒飯。
走出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