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 第207章 沿途考察_頁2
更新:01-04 10:45 作者:零點浪漫 分類:軍事小說
灌裝置來將海水引入內陸鹽田,這裏每天漲潮的時候就可以靠着大自然的力量完成這個任務,開發之後的生產效率可能會比現有的鹽場公社更高。
在灘涂區之外,鐵爐港附近還有大面積的平坦地區可用作農業開發。雖然這裏的土地的鹽鹼度較高,並不適合普通農作物的種植,不過農業部早在穿越之前就已經開始有針對性的制定了海南農業發展的各種方案,對於海邊的鹽鹼地該如何開發,相關單位也早就有了準備。比如海水灌溉農業的首選作物海蓬子,種子因為含油量高,可以用來榨取植物油,其幼苗和嫩尖也是營養價值極高的海水蔬菜,也就是俗稱的海筍。除此之外,還有適合重鹽鹼地種植的藥用植物黑枸杞,以及海茴香、海甘藍等蔬菜。鐵爐港除了建設鹽場之外,同樣也可以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開發,將這裏建設成為油料作物和蔬菜的生產基地之一。
另外值得一提是,來自建設部的專業意見對於執委會的選擇傾向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鐵爐港本地有採石場和豐富的林木資源可供開發,這就大大降低了未來的開發難度。鹽場公社附近缺乏石材,能開採的石頭幾乎全被先民們用來製成了石頭曬鹽槽,以至於後來需要修築磚石房屋的時候,不得不將這些建材從勝利港裝船運過去,好在路途不遠,倒也不算特別費事。而另一處選址地鶯歌海附近即使平方公里內連座山都沒有,別說採石,連木頭恐怕都得從勝利港運過去,前期開發難度之大可見一斑。
在得到來自軍警、海運、建設、農業等多個部門的意見之後,執委會更加傾向於選擇鐵爐港作為下一個鹽場的開發地點,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當然,要對這裏進行開發建設也並不是執委會丟一句話出來就能馬上開始,這次的考察結束之後,相關的結論會送到執委會以供執委們作出決定,確定地點之後,還會派出至少一到兩批考察隊,對實地進行勘測規劃,計算需要的物資和人手,制定更詳盡的開發計劃。真正開始動手開發這裏,估計最快也得在半個月之後了。
等勘察完鐵爐港出來,已經到了下午。帆船駛出狹窄的航道之後,從蜈支洲島東側駛過,劃了一道弧線徑直駛向了外海。考察隊在去廣州的途中會採取直航廣州的航線,計算出最短的航程和航行時間,而回程時則會採取相對比較保守的航線,沿着海南島東岸南下,順便也考察沿岸地區的民情海況。
儘管「海訓02」上有一大幫老船員,但船本身的速度極為有限,加之以前也沒有跑過這條航線,到了第四天頭上,前方才終於看到了珠江口外的萬山群島。好在一路上天氣狀況還算不錯,並沒有遇到大的風浪,也讓那些第一次乘船出到遠海區域的歸化民好過了許多,船上也沒有出現黑土港拓殖船隊中那種嚴重暈船到幾乎休克的重症病人。
而於小寶和張千智兩個半大少年更是精力旺盛,幾乎全程都在甲板上度過。張千智家裏往上數八輩都是船匠,他自己也是從小在船廠里長大,對於船隻十分的熟悉,這一路過來,於小寶倒是從他那裏學到了不少造船駕船的知識。
「海訓02船」並沒有急於往北駛入珠江,而是調整方向往東北駛去。在去廣州之前,他們還有一項考察任務,就是探查香港水域及諸島的情況。
香港這個地方從唐朝開始就已經被納入了官府管轄,隸屬於東莞縣,到明朝萬曆元年的時候,官府因為這裏距離東莞縣治太遠,管理不便,便從東莞縣劃出了地皮、人口,成立了新安縣。從這個時候開始到19世紀被英國人強租為止,香港地區都是在新安縣的管轄之下。
而香港這個地名其實在穿越眾來到這個時空之前就已經有了,萬曆年間郭棐所著的粵大記藝術中,就已經提到了「香港島」這個名詞,同時書中所記載的「廣東沿海圖」里,標註了香港、赤柱、尖沙咀等地名。
在目前這個年代,香港地區的經濟主要是靠着種香、煮鹽、捕魚、耕種等農產業維持,其中以種香業最為發達。香港地區盛產的香木在福廣與江浙都是銷路極好的商品,明代的新安縣誌對香港地區出產香木的狀況有過記載,後世的沙田、大嶼山等地都盛產香木製品,這些商品先運至尖沙咀,然後用當地特有俗稱「大眼雞」的艚船運到廣州發賣。香港這個名稱的由來,其中有一種說法就是因為這裏香木買賣在歷史上十分紅火。
香港的鹽場目前還採用老式的煮鹽法來生產,產出量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