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活之完美時光 第317章 龍哥心態的變化_頁3
更新:07-21 13:20 作者:雨天和玉 分類:其他小說
在張俊義看來,邵氏的全盛時期,自然是張冊與胡金權開創邵氏功夫片的時期,但在張冊與胡金權拿出《獨臂刀》和《大醉俠》之前,邵氏在電影江湖中起家的,卻是李汗祥的黃梅調電影。
&年大亨兩兄弟在香江起家時並無製片經驗,憑藉的是多年積累下的院線優勢。邵氏兄弟自1930年代參與電影發行和院線業務,到1956年,邵氏兄弟在新馬、越南、泰國等地已經擁有了100多家影院和10座大型遊樂場。來香江投資製片業務,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的影院每年需要520多部電影,僅憑買片已經遠遠無法保障需要。
邵氏立足香江初期,最大的對手是陸雲濤主持的「電懋」。在50年代中,香江影壇其實有三大勢力,就是邵氏、電懋(國泰)和長城與鳳凰公司。
陸雲濤原本也在南洋從事院線管理,比邵氏兄弟早兩年登陸香江。「電懋」曾雲集張愛靈等華人編劇名家,優勢是時裝喜劇片,陸雲濤曾留學歐美,學習當時的荷里活經驗,重視女明星,為她們量身定做影片。當時「電懋」旗下女星陣容有林黛、尤閔、林翠、葛藍、葉楓、李梅、丁皓、王萊、蘇鳳,導演陣容則有岳封、陶秦、唐煌、易文、王天霖等。
而當時邵氏手上獨有的女星只有由長城轉投的樂笛。
李汗祥在回憶錄《三十年細說從頭》中,這樣記述當時邵逸夫在香江的「地位」:「剛到香江,還真有些寸步難行的味道,想請大明星吃飯都要百般遷就,因為試請過幾位大明星一塊兒到他清水灣的別墅吃飯,結果大牌沒到,連二牌三牌也請不齊。」
針對「電懋」的優勢,開遊樂場的邵六叔的對策是典型的遊樂場思維,他提出,邵氏必須要「大」:建大廠、拍大片、掙大錢。1961年,邵氏片場一期落成,面積達到65萬平方米,第一家使用了當時美利堅流行的彩色寬銀幕技術,叫做「邵氏綜藝體弧形闊銀幕」。時裝片無法拍大,邵六叔就拍古裝片。1959年的《江山美人》,就是在這樣的指導思維下出廠的。
&山美人》講的是正德皇帝與李鳳姐的故事,開了香江黃梅調的流行風潮。採用黃梅調,是為了針對「電懋」廣受歡迎的歌唱片《桃花江》和《曼波女郎》。
邵六叔說,當時電影觀眾以婦女為主,她們喜歡歌唱片,歌愈多愈受歡迎。張冊在前世在他的回憶錄《回顧香江電影三十年》書中也曾有一段憶敘:「黃梅調是自然發音。
自然發音的歌唱就能讓普羅大眾朗朗上口,跟着學唱,蔚為流行。30年代,電影技術進入有聲片之後,電影歌曲遂成為最容易吸引觀眾的一種溝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