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祚高門 0774 蓄勢待擊_頁2
更新:09-08 08:26 作者:衣冠正倫 分類:玄幻小說
在當下而言可以說是擁有資貨儲用最多的一個群體。但也很難做到不加節制、沒有極限的投入,而且淮南地對於吳人而言本來就是遠鄉,如果不是沈家此前所經營出的基礎,加之沈哲子在此前戰鬥中的優異表現,哪怕有再踴躍的助戰之心,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投入,也要有所冷卻。
但就算是鄉人力助不減,但江東的物用也絕非予求予取,用之不盡。事實上能夠撐到如今這一步,甚至已經超過了沈哲子原本的預期。
自古以來重北輕南不是沒有道理,講起底蘊元氣,江東是拍馬也難及中原。這不獨獨只是技術所限,更有人口和已開墾土地最根本的缺陷。雖然隨着沈家逐年勢大,對人口和土地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但數年寸功實在難以追平數百上千年的積弱。
更何況江東局面也不是一直穩定,如果不是在蘇峻之亂中通過諸多努力達成了卻敵於外的目標,保全了吳中精華得以平穩順利的發展,那麼沈哲子也根本沒有大舉用事江北的人、物儲用。
就算是這樣,要維持這一場戰爭,也是讓整個江東都感受到明顯的壓力。為了要維持住淮南的整體局面,同時滿足數萬淮南軍高強度作戰的耗用,單純糧食的需求就近似一個無底洞。更何況淮南之地根本沒有自補之能,一切都要仰仗於外運。雖然佔據了水運的便捷優勢,但也絕無可能全無消耗。
三國鄧艾曾言,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雖然這一場戰事持續的時間遠未達到五年那麼久,但是淮南所需要供養的軍民又何止十萬之眾!
此前大量民戶回遷於內,除了防務和人心方面的考慮之外,省儉耗用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在前線之地儘可能的削減戰鬥之外的耗糧單位。
所以,戰爭維持到眼下這一步,對於本就基礎薄弱的江東而言,可以說是超長發揮了。除了這幾年尚算平穩的發展和各鄉宗門戶加強聯合、同輸共濟之外,能夠做到這一步,也得益於過往幾年民風和屯墾技術的漸進以及改變。
像是比較重要的,黍、麥的種植在江東得到推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江東久來飯稻羹魚,黍麥之類不作主食,也就很少有人種植。
在沈哲子來到這個世界最初,即便是偶有看到種植,也根本不是作為糧食產物來料理,往往還未等到抽穗便翻耕絞碎作為綠肥而肥養田地。可是如今最起碼在沈家所直接或間接所掌握的耕地上,小麥已經作為正式的農作物來耕作收割。尤其是在會稽那些不乏山地的農莊中,麥子已經是一項相當重要的產出。
這也不算什麼技術的創新,只需要觀念略有改變。也不需要集中在一塊土地上頻耕頻種,因為江東至今患於開發不足,有大片的荒田未足開墾。僅僅只是利用麥、稻錯季的習性,就能讓單位勞動力的歲產得到極大提升,以達到稻麥歲產兩收。相對於對氣候和土地環境都有不低要求的兩季稻,這種耕作方式無疑更能廣泛推行。無論在會稽、江州還是如今的淮南,都能找得到大量適宜此類耕作的土壤。
雖然南人腸胃不慣麵食,但是如今江東所產的麥子,也是淮南軍糧的重要組成部分。
即便如此,資糧的乏用也成了擺在淮南軍面前越來越明顯的問題,來自江東的援助已經難以再與日常消耗持平。雖然時下江東正值秋收,但就算有新糧入倉,盛水季也即將錯過,很難再維持春夏之交那樣龐大的運輸量。所以眼下這幾萬汝南人的入境,便給淮南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沈哲子還要求滿足這幾萬人的口糧需求,對杜赫而言便感受到極大的壓力。不過幸在此前壽春周遭不乏屯墾基礎,奴軍正式兵臨淮上之前也經過一段時間的搶耕,俱都是谷、菽之類短收作物,眼下也已經到了收穫的季節。所以儘快將這幾萬人投入到屯墾之中,稍為自補以解燃眉之急。
不過杜赫也並未因此而鬆一口氣,這幾萬人替耕所節約出來的人力也並沒有投入到生產的擴大中,旋即就被沈哲子抽調到了洛澗周遭,沿着洛澗繼續修築更多的防禦工事,以杜絕渦口奴軍南下侵擾淮南腹地的隱患。
而且很快沈哲子又做了一個讓杜赫更加苦惱的決定,那就是在保持淮南目下軍力的同時,擴建整編騎兵軍隊。
此前淮南軍在城父一戰中繳獲了萬數戰馬,但卻並沒有即刻投入擴充騎兵隊伍。一則